一支上海国资背景的基金,在7月份的两次大笔出手引起业内关注。
一是康华生物。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并购基金持股80.2%的万可欣生物,成立仅半个月,就在7月下旬斥资18.51亿元,收购了疫苗企业康华生物21.91%的股份。
二是微创医疗。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并购基金入股后后占股约16.2%,收购金额约13亿元。
一周内连续两次出手,都是大比例入股,且标的都是市值百亿的上市公司,尤其是微创医疗,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并购基金,一下成为医药界的知名买家。
即便医药板块二级市场回暖,但不管是国资还是民营和产业基金,对早期项目的投资动作都愈发滞缓。在这种境况下,并购基金更青睐成熟企业,退出途径更灵活、标的大,可能更符合国资投资平台的战略目标,也减小了买方直接去收购企业的难度。
而在将投资触手伸向创新器械、疫苗企业后,行业人士所期待的是,名为“生物医药”的并购基金,何时能“惠及”创新药企?
一、上实背景国资出手,两家医疗企业“上岸”
康华和微创,两家被大比例入股的上市公司,有一个显著的相似点:近年发展并不顺利。从某种意义上,在经历核心业务萎缩、债务压力、对赌等一系列波折后,有国资入主,这两家公司都算是“上岸”了。
表面上,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并购基金是“抄底”,在两家公司的市值低点出手投资;实际上,在业内人看来,作为一支国资的并购基金,其这两次出手有着明确的战略目标。
首先是康华生物,对其进行投资收购,可以填补上海本土疫苗企业的空白。
从发展本土疫苗企业的角度而言,上海近年的布局并不顺利。疫情结束后,新发展的几家本土疫苗企业,因投入不当,产品没有如期上市而亏损、破产;对新冠疫苗的需求下降,原本要在上海投资十亿美元建厂的外资疫苗企业也中止了计划。
康华生物在疫情期间并未对新冠疫苗进行大规模投资。其核心产品冻干人用狂犬病疫苗竞争加剧,2022年起净利润持续下降,去年下降21.71%,今年利润率继续降低,创始人也在近期套现离场。
对于上海国资来说,这是一个收购的好时机。
作为一家老牌疫苗企业,康华虽然核心业务竞争力在下降,但依旧拥有每年收入达十数亿元的成熟产品,成熟的产能与渠道也是稀缺资源。康华的现金流能力与疫苗产业化基础目前是被低估的状态。
其他的管线矩阵也可圈可点,其诺如病毒疫苗在去年达成了一个海外BD交易。脑膜炎球菌疫苗、疱疹病毒疫苗、mRNA疫苗等产品都在研发当中。
对微创医疗的投资收购,则是对本土生物医药“链主”企业赋能。
这是一家市值曾高达1200亿港元的中国器械龙头,作为覆盖心血管、神经介入等十大领域的“链主”,其产品进入全球超2万家医院,孵化近20个业务平台,其中6家子公司已上市。
然而,微创核心业务近年受集采冲击,2020-2024年累计亏损超100亿元,叠加7.43亿美元债务和业绩对赌协议压顶。
微创的价值不仅仅是财务数据就可衡量。上海国资的注资,实为稳住了可能引发产业链塌方的关键支点。
并购基金和一般的基金不同。后者常常是广撒网“投赛道”、做少数股权投资;而并购基金一般标的较大,对于投资哪一家公司有着明确的战略目标,“关注特殊机会项目”。
而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并购基金,由上海国资委投资平台上实集团发起成立,作为一家国资基金承载着本土产业培育的目标。在一些行业下行周期,国资也有“救市”的使命,投资不完全是市场因素考量。
“产业链卡位战”,行业人士如此形容。该基金在投资条款中要求康华“将研发中心和新型疫苗产能向上海倾斜”,并承诺2025-2026年研发投入不低于2.6亿元。对微创则强调“带动上下游在沪集聚”,推动手术机器人等关键技术本土化。
这也是该基金首期资金的投资项目,未来更多动作,也将所有生物医药企业放在了新的量秤上:谁更符合国资的并购战略目标?
二、并购基金,一笔好买卖
并购在一级市场的权重正在变大。曾经宽松的IPO政策造就了部分股价低迷的上市公司,和一众重复竞争的未上市企业,随着投资环境的冷却和IPO窗口的收紧,资产亟需整合出清。
2024年9月,证监会发布“并购六条”《关于深化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市场改革的意见》。而在那之前,医疗领域的并购号角就已响起,原因包括央国企有要“做大做强”的国改目标等。
以华润系为例,自2018年开始,其先后对数家公司进行收购或控股。2024年8月更是以60亿元收购了中药大厂天士力,成为近年国内医药领域最大的横向并购案例。
其他国内的横向并购,有海尔集团并购上海莱士、通用集团并购东软医疗、同仁堂收购红惠医药等,涉及血制品、医疗器械、中药等领域,大多是有成熟产品的企业。
其中,国资是并购市场上一股重要力量。带着产业发展的任务目标,有着更便宜的资金来源,加上市场化资金的相对谨慎和萎缩,这几年国资成为并购主体也是大趋势。
而并购基金,是一种比直接并购要更灵活的形式。
比起直接进行并购投资,成立并购基金虽然多出了多方募资这一步,但其分散了筹资和决策风险的压力,也纳入了更多参与主体。
比如这支上海的生物医药产业并购基金,参与者不仅包括上海医药等国资背景企业,还有东富龙、君实生物、镁信健康等民营产业主体。
对于投资主体来说,并购基金灵活的退出路径(IPO,并购、分红等),在上市窗口较紧的当下,带来较强的吸引力;“投100个小项目,不如招1个大项目”,行业人士认为,并购形式的投资,尤其是对地方政府而言具有相当的性价比。
买方、卖方、被投方都有需求,并购基金应运而起。
除了曾经在国内较为强势的美元并购基金外,中国在2012年IPO暂停时也曾发展起一批本土的并购基金,大多是民营资本自行发起。而今国资成为投资主体的新形势,又给并购基金市场带来一番新的景象。
上海市政府在去年底发布《上海市支持上市公司并购重组行动方案(2025-2027年)》。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并购基金,今年初才完成首期规模约50.1亿元的募资,年中就出手两笔大投资,比起如今许多在一级市场上谨慎出手的基金,其决策可谓果断,未来的投资节奏亦可以期待。
除了上海,去年开始,全国多地都发布了并购重组政策,包括深圳、湖南、湖北、江西、四川等,多地成立国资背景的并购基金,募资规模从数亿元至百亿不等。
值得注意的是,并购基金必须有较强的投后管理能力,当大比例注资入场后很可能将主导整个企业的资本运作,需要有强劲的管理实力和丰富经验。
因此对于康华、微创这类技术先进性较高的企业,上海国资可能将迎来一个新的挑战:除了财务注资,创新机制的问题将如何解决?比如,康华要拿哪些新的管线来强化整体竞争力?微创的跨业务协同效率怎么提高?
三、何时轮到创新药
尽管投资的是近年发展不顺的企业,上海国资仍在这次并购案例中表现出明确的偏好:有成熟的已上市产品和稳定现金流,估值不完全依赖于前期的研发和转化能力。
这种特点,是目前大部分未盈利的创新药企难以达成的。
业内人士认为,近期中国生物制药收购礼新医药是个例外:中生需要有一个新的业务板块和团队。
而这并不代表国内创新药的并购之风将起,高估值的消化,“但是公司什么上市产品都没有”,对收购后团队成员流失的担忧,这些问题仍是无解。
买方缺少一个去买的理由。对国资来说,是对国有资产流失有所顾虑;而对国内的一些有实力的公司来说,“可能用1/10的价格就可以自己做出来,为什么要花这个钱把你收了?”
创新药界无法形成横向并购,这位人士称,根本的症结“还是钱多少的问题”,“如果终端市场支付可以支持高价,那就无需费时费力自己去做重复建设,时间很宝贵,药能早点上市,什么都能赚回来了。”
对于收购创新药企,从业者还给出一个新的解题思路:模仿美元基金做newco的形式,以并购形式买下一个创新药企的管线,再以强运营团队推进管线的开发。
关键在于,在国内,谁有如此之强的管线运作能力和经验?国内的销售市场回报,能否覆盖这笔并购的成本?
业内人士仍对创新药企被收购抱持希望——既然并购基金的“供给端”已经发展起来,只要企业具备一定的收入和利润条件,创新药企也可能将出现在并购基金的视线里。
而对于那些管线还在早期研发阶段的大部分biotech来说,一级市场融资可能依旧艰难,BD出海,在现阶段,可能几乎仍是企业“回血”和证明自己的唯一途径。
文章来源:深蓝观
原文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CNHFUb5rhhQPRseB3XIFdQ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