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东阳光药将研、产、销、国际化等全链条能力聚合于统一平台,推向港股资本市场,意味着这家深耕医药创新20余年的企业已进入全面重估时刻。
8月7日,带着新代码06887.HK正式亮相港交所的东阳光药,用历时一年多的上下求索,回答了产业界对它的第一重疑问——港股吸收合并私有化+介绍上市的路径是否可行?因为这种方式此前并无先例。
作为中国首个H股吸收合并私有化加介绍上市案例,东阳光药的实践不仅为中国创新药企借助资本工具推进全球化战略提供了突破性解决方案,更重要的是,这家深耕中国医药产业20余年的本土企业,终于将研、产、销、国际化等全链条能力聚合于统一平台,消除了过去因业务分割而导致的估值偏差。
其深层次意义在于,产业界和资本市场可将东阳光药的价值锚点圈定在与中国创新药企相同的维度:可持续的创新能力、国际化突破能力,以及公司股东和管理层对创新与国际化目标始终如一的坚持。
这些是外界对东阳光药整体上市的最大关注点,也是其需要回答的第二重疑问——是否能像其他在港交所上市的本土大药厂一样,成为中国医药产业中的又一家千亿市值药企。从发展历程、创新积淀和规模体量来看,东阳光药已具备这样的潜力。
显然,这也是投资者看待东阳光药的价值维度,且正用“真金白银”押注。因介绍上市无法进行打新申购,投资者便通过买入东阳光长江药业间接参与东阳光药。2025年4月,在东阳光药新上市方案通过前,东阳光长江药业股价徘徊在7港元左右;到7月29日私有化前最后一个交易日,其股价已飙升至接近16港元,实现翻倍涨幅。8月7日当天,东阳光药股价从57.5港元上涨至59.9港元,涨幅4.17%,进一步印证了这一价值逻辑。
新代码、新名字、新形象,随着港交所整体上市,东阳光药用多年积淀的创新与国际化能力,迎来价值重构时刻。
左:东阳光集团董事、总经理唐新发
右:东阳光药董事长张英俊
一、49款在研管线,撑起东阳光药创新底座
东阳光药总部坐落在广东省第三个“千亿强镇”——东莞长安镇,与深圳隔东宝河相望。进总部大门右转,矩阵排列的多棵枝干结实的榕树后,掩映着一栋6层白色欧式风格建筑,这里便是东阳光药研究院所在地。
2003年,东阳光集团创始人张中能以“用科学研究改善人类生活品质和生命健康”为使命,成立东阳光药,带领集团进军医药行业。两年后,东阳光药研究院在一片荒草地上破土动工。这座由巨大罗马柱撑起的欧式建筑,恰似东阳光药研究院对企业的意义:决定着其未来版图的边界。
这曾是东阳光药最“神秘”的板块。业界知道东阳光“圈了地,招了很多年轻人才,埋头做创新”,也看到它构建起的庞大专利群、近几年不断披露的创新进展,更见证它打赢与知名跨国药企的专利诉讼,超越国内众多头部药企,成为拥有美国ANDA(仿制药申请)数量最多的药企之一。
直到2020年,东阳光药历时10年打造的首个创新药——治疗慢性丙肝的磷酸依米他韦正式上市,其积蓄十多年的创新能量开始释放。这款药物的上市不仅向外界展示了其创新实力,更为后续创新产品的持续推出奠定了技术、人才与体系基础。
截至目前,在东阳光药聚焦的感染、慢病、肿瘤三大疾病领域,已构建起丰富的产品管线:除3款已获批创新药外,还有49款在研1类创新药,其中1款即将获批,10款处于临床II、III期阶段,多款管线具备“First-in-class”(同类首创)或“Best-in-class”(同类最优)潜力。这种布局为上市后的业绩增长夯实了基础。
日渐丰富的研发管线,得益于东阳光药多样化技术平台的搭建。在延续小分子技术平台历史优势的基础上,东阳光药通过巨量资源投入,构建起覆盖小核酸、ADC、PROTAC、特异性抗体、CAR-T及AIDD(人工智能驱动的药物设计)等多类型药物与先进技术的自主研发体系,为快速成果转化筑牢技术根基。
值得一提的是,在AI赋能研发效率提升方面,东阳光药与华为云开展AI药物研发合作,与深势科技共建AI医药研发实验室,将人工智能深度融入新药研发全环节,自主建立四大模型精准预测化合物特性,显著提升研发效率。目前,其首款AI开发的治疗MASH(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炎)新药HEC169584已进入临床。
更为重要的是,持续不断的自主创新,让东阳光药锻造了一支敢创新、会创新的研发团队——研究院现有1100多名研发人员,不乏来自诺华、雅培、哈佛大学等国际顶尖机构的海归科学家。
聚焦创新20年,东阳光药用聚沙成塔的自主创新,构建起从0到1、再从1到N的研发底蕴。正如东阳光集团董事、总经理唐新发所言:“我们敢在创新药研发上‘下血本’,因为高标准的研究院和自主平台,能让每一分投入都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成果——这也是我们向港交所市场展示的核心竞争力。”
而扎实的创新成果,更为东阳光药加速国际化征程铺平了道路。
二、潜在BIC蓄势待发,彰显创新国际化底蕴
当恒瑞、石药、中国生物制药等本土大药厂凭借已完成、进行中或未来即将发生的BD交易,一次次将股价推向新高时,医药产业与资本市场已形成深度共识:持续创新能力及由此带来的国际市场竞争力,是评估上市药企核心价值的关键。
某种意义上,东阳光药成为中国首例H股吸收合并私有化加介绍上市案例,也将这一逻辑暗含其中——过去紧盯销售数据的标尺,正转向创新药管线厚度及“出海”潜力。
事实上,东阳光药的自主“出海”能力已得到验证。这是一项被“逼”出来的竞争力:药审改革前,国内注册申请周期较长,东阳光药为更快释放研发成果,转而推进制剂国际市场的上市申请。这种“有心插柳”的布局,让其在产业界纷纷聚焦创新与国际化的当下,具备了先发优势。
目前,东阳光药已构建起完整的、具备国际一流标准的注册、知识产权、生产、商业化和 BD(商业拓展)全链条能力,并在全球多个关键国家和地区搭建起国际化生态体系。
海外监管注册是国际化的前哨,而知识产权则是助力药物精准 “卡位”、获得海外市场准入的重要工具。东阳光药海外注册及知识产权团队超 40 人,使其自主持有的海外批文数量稳居中国药企前列,仅在欧美地区就有 68 种药品获批。2022 年,东阳光药研发的芬戈莫德成功挑战原研药专利,成为首家在美国专利挑战中获胜的中国药企。
与国际化战略相匹配,东阳光药多个工厂通过美国及欧洲多国的 GMP 认证,为海外市场产品供应提供了坚实的 “后台” 保障。此外,东阳光药商业化布局同样扎实。目前,其商业化网络已覆盖日本、美国、德国等 8 个主要医药市场。
在创新药成果陆续显现之际,东阳光药也将 BD 团队建设与能力打造提上日程,且已有显著斩获。2024 年 11 月,东阳光药与英国 Apollo 达成BD合作,交易总金额近 10 亿美元。如今,业界与资本市场对东阳光药下一个 BD 潜力品种的期待聚焦在伊非尼酮上。
港股上市给了东阳光药充分展示创新与国际化能力的平台,而东阳光药也希望通过此次整体上市,加速从“国内翘楚”向“全球药企”跨越。“香港是国际资本的窗口,也是我们创新药出海的‘桥头堡’。我们将借助国际资本市场,让更多中国原创药走向世界。”东阳光药董事长张英俊表示。
三、持续深耕,站上中国医药创新第一梯队
从2003年创建到2025年实现整体上市,东阳光药同大多数创建于本世纪初的药企一样,见证了中国药企在仿制药时代的野蛮生长、药审改革后的创新爆发、资本寒冬与支付压力中的竞争力逻辑重塑,并伴随中国医药产业迈入国际化竞争新阶段。
20年来中国医药产业的演进,底层逻辑是在政策、资本与技术的三重博弈中,围绕“政策驱动转型、资本催化升级、技术重构格局”的路径,完成从“本土创新”到“全球竞合”新要求下的能力迭代。
“不是在简单地制造药物,而是在创造希望。”这是东阳光药创业初期就确立的信念,也是支撑其夯实创新根基、不断跨越行业周期的原点。
凭借多年持之以恒的深耕,包括东阳光药在内的中国医药产业已迎来创新黄金时代。创新药政策红利密集释放,行业步入高速成长通道,中国药企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走出去”。2025年上半年,跨国药企与中国药企达成的交易数量已占其全球交易总量的33%,累计交易额超263亿美元,刷新历史纪录。
东阳光药此次上市,恰逢医药产业从“制造大国”转向“创新强国”的拐点。凭借全链条能力构建,东阳光药已具备跻身第一梯队的核心要素:管线厚度、国际化布局以及资本市场关注度。
接下来,若能以临床数据兑现平台价值、以BD交易打通全球定价,东阳光药不仅将站上第一梯队,更将为中国药企提供“高质量出海”的全新范本。
对此,东阳光集团董事长张寓帅充满信心:“港交所上市是新起点。未来,我们将坚定不移地走高科技、研发创新之路,用更多好药回报患者,用更具成长性的业绩回报投资者。”
文章来源:E药经理人
原文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uR7gKOK8yBD7RJxe7LbUNA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