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3日,广东省发改委发布《关于广东省合成生物制造中试平台项目初步设计概算的批复》(下称《批复》)。

《批复》显示,同意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委托深圳市宜诚庆工程项目顾问有限公司编制的广东省合成生物制造中试平台项目初步设计概算。
项目概算总投资2.1733亿元,其中工程费用19459万元,工程建设其他费用2186万元,预备费88万元。
项目建设资金由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申请超长期特别国债等中央资金予以支持,其余部分按照项目单位和省市财政事权支出责任统筹出资解决。
“到处都是中试平台,以后创业都不用买设备了。”
“据说好几个厂家的发酵罐都要被采购了,百花齐放。”
《批复》一经发布,生物制造业内人士均看好这一建设,不仅能新增需求,拉动行业企业增长,还能为创业企业的探索发展降低成本。
01.
全国各地发文,兴建中试平台
根据《批复》,本次建设内容包括四大中试子平台:
一是智能微生物中试平台,包括建设高附加值生物基产品的中试生产工艺开发能力,以及可切换生产多种产品的平台装置;
二是功能大分子中试平台,包括建设功能性蛋白等生物大分子的工艺验证和放大生产能力;
三是绿色生物质甲醇中试平台,包括建设生物质气化装置研发与验证能力;
四是智能植物中试平台,包括建设智能化垂直植物工厂。项目改造建筑面积约8500平方米。计划购置仪器设备约365台(套)。
在此之前,2024年5月,广东省发改委表示同意七大中试平台项目建设,包含:
广东省新型光电材料与成像器件中试平台项目;
广东省低空飞行器中试平台项目;
广东省中草药囊泡中试平台项目;
广东省纳米新材料中试平台项目;
广东省合成生物制造中试平台项目;
广东省电化学储能材料与器件中试平台项目;
广东省生物农业中试平台项目。
当时合成生物制造中试平台项目的总投资为2.298亿元,建筑面积约1.8万㎡,计划购置仪器设备约444台(套),整体略高于最新批复中的规模。
近年来广东省一直支持中试平台建设。
2024年6月,广东省发布《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化中试平台体系推动产业科技互促双强的实施意见》,2025年4月发布《广东省中试平台建设运行管理暂行办法》,其中尤其强调要围绕生物制造、生物医药等领域,加快建设一批具有较强行业带动力的中试平台。
包括广东在内,据动脉网梳理,国内已有6省明确表示支持建设中试平台。
2025年6月10日,上海市多部门联合印发《上海市中试平台创新发展实施方案》(下称《实施方案》),支持中试平台建设。目前上海全市已建设中试平台或具有中试功能的企业和机构逾360家。
2025年6月16日,四川省科学技术厅等5部门印发《中试项目审批流程优化及中试人才激励机制改革实施方案(试行)》,以构建完善中试研发体系,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转化。
2025年2月,河南省郑州市发布《郑州市制造业中试平台建设方案》《郑州市制造业中试平台管理办法(试行)》,重点布局生物医药等领域。
2025年5月27日,贵州省工业和信息化厅、贵州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贵州省科学技术厅印发《贵州省制造业中试平台建设实施方案(2025-2027)》,提出到2027年初步实现中试服务能力对全省重点工业产业领域全覆盖。
2025年3月,福建省科技厅等部门联合印发《福建省中试创新服务平台体系建设行动计划(2025—2028年)》,计划到2026年,省级认定支持中试服务平台15个以上、共性技术平台10个以上;到2028年,省级认定支持中试服务平台30个以上、共性技术平台20个以上。
另外国家层面也发文支持中试平台建设——2025年6月11日,工信部和发改委联合发布《关于开展生物制造中试能力建设平台培育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到2027年,力争培育中试能力建设平台20个以上,服务企业数量超过200家,孵化产品400个以上。
02.
超500家企业正在建设中试平台
除了政策层面,各大制造企业也在兴建中试平台。
根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信息,在对上千家制造业中试平台调研过程中,发现有超过半的企业的中试平台正在建设过程中,平台建设周期从几个月到几年不等。
平台建设目标涵盖技术研究、技术服务、检验检测与验证、生产、成果转化、产业化等;建设的关键要素包括场地选择、设备配置、中试生产线建设、试验环境搭建、工艺改进、人才培养等,其中设备、场地、中试产线等均为主要建设内容。
有近半的平台在建成后用于自身的研发和生产需求,剩余的平台则计划对外提供服务,其中正式开展运营的平台提供的主要业务为检验检测与验证。
但在全国各地兴建中试平台之时,也有生物制造业内人士指出,需要完善中试平台的体系,做好设备管理工作,不然设备总是容易出故障,影响企业的使用体验。
而中试平台的体系完善需要多行业协作。据了解,中试需要多学科协作,涉及工程学、材料科学、化学、自动化控制等多领域知识。成功的中试平台,总是能整合研发、设备设计、生产管理等团队协同工作,达成中间性试验的目标。多学科协作的特点,让中试平台成为产学研合作的场所,经常由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联合建设。
除了体系建设,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进一步分析称,目前中试基地的建设资金主要依赖于各主体的自筹资金或财政后补助,且政府提供的资金支持往往仅能覆盖少量大型中试基地,对于场地和设备方面优惠政策不足。
此外,在人才与技术储备、市场供需对接、科技成果转化、合作运营机制、利益共享分配等多个中试关键支撑要素方面也缺乏有效的政策引导,导致许多中试基地难以实现长期稳定运营。
而且部分企业或地区对中试能力存在认知盲区,主要表现在尚未建立起统的中试能力评价体系,缺乏必要的实证检验手段,导致各相关主体无法准确判断自身建立的中试平台是否有效、能力水平如何,因此出现了“无效中试”和“纸面中试”现象。
对此,中试平台建设仍需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优化中试建设布局、提升中试现代化水平、实施中试能力评价等。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