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g官方电子平台

    洞察市场格局
    解锁药品研发情报

    客服电话

    400-9696-311
    医药数据查询

    爱思益普

    爱思益普

    共发布文章:39篇
    • 窥斑见豹:中国癫痫药物研发进展(2022-2025)
      前沿研究
      中国约有 900 万癫痫患者,其中约三分之一为药物难治性癫痫患者( Pharmacoresistant seizure )。 2022 至 2025 年期间,中国癫痫治疗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 多个新型抗癫痫药物( anti-seizure medications--ASMs )获得批准,同时涌现出一批涵盖临床前研究至 III 期临床试验阶段的候选药物。
      爱思益普
      2025-08-13
      seizure 癫痫药物
    • 突破溶酶体离子通道研究瓶颈:ICE溶酶体膜片钳技术为退行性疾病药物研发开辟新路径
      前沿研究
      溶酶体系统对细胞内物质降解和循环利用至关重要,其中的离子通道发挥关键作用,调控细胞内转运、信号传导及维持酸性环境。 这些离子通道功能异常与溶酶体贮积症及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等神经退行性疾病密切相关,因此已成为重要的药物研发靶点。 该技术核心在于:通过特定方法,将目标溶酶体暴露于细胞表面或分离出来,利用微电极在其膜上形成高阻值( GΩ 级)封接( Gigaseal ),从而直接在接近其天然生理状态(尤其是关键的低 pH 环境)下,高精度地记录和分析溶酶体膜上离子通道的电流活动(图 1 )。
      爱思益普
      2025-07-09
      溶酶体膜片 溶酶体膜片钳技术
    • Nature Reviews解读系列|功能检测:新药安全的“显微镜”——为何它比结合分析更懂风险?
      前沿研究
      次级药理学不是额外的实验,而是新药安全性的 第一道防线。 次级药理学筛选( Secondary Pharmacology Profiling )作为评估小分子药物潜在脱靶风险的标准实践,现已被纳入药物研发常规流程。 ICH S7A 指导原则修订计划网络研讨会明确指出:次要药理学研究已成为全球新药开发(涵盖小分子、抗体、核酸及生物药等创新疗法)的强制性行业要求。
      爱思益普
      2025-07-07
      显微镜
    • 特应性皮炎机制与靶点概述及临床前小鼠模型介绍
      前沿研究
      特应性皮炎( Atopic dermatitis , AD )作为非致命性皮肤病中疾病负担最高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其全球流行现状与发病机制研究需引起重视。 流行病学数据显示:根据 WHO 全球疾病负担研究统计, AD 年患病人群超 2.3 亿 。 我国调查显示特定人群患病率尤为突出, 12 城市调查中 1-7 岁儿童患病率达 12.94% ,而 1-12 月龄婴儿群体更高达 30.48% 。
      爱思益普
      2025-06-26
      atopic dermatitis 小鼠
    • 离子通道药物研发2|一文了解2025年最新离子通道药物研发进展
      前沿研究
      离子通道药物研发进展。 离子通道在 2025 年强势崛起为战略性靶点,多款新疗法已抵达关键里程碑。 离子通道调节剂的获批数量节节攀升,加之研发资金不断加码,足见其炙手可热的地位。
      爱思益普
      2025-06-11
      离子通道药物
    • 离子通道药物研发|一文了解2025年最新离子通道药物研发进展
      前沿研究
      离子通道药物研发进展。 离子通道在 2025 年强势崛起为战略性靶点,多款新疗法已抵达关键里程碑。 离子通道调节剂的获批数量节节攀升,加之研发资金不断加码,足见其炙手可热的地位。
      爱思益普
      2025-06-04
      离子通道药物
    • 赋能高血压药物研发,爱思体内模型平台助力药物精准评价
      前沿研究
      2025年5月17日,第21个"世界高血压日"的余温未散,这个由世界高血压联盟创立的全球健康行动日,今年以"精准测量,有效控制,健康长寿"为主题,再次将聚光灯投向这个无声的"心血管杀手",强调科学监测与规范管理对延长健康寿命的价值。 高血压(收缩压 ≥140mmHg 或舒张压 ≥90mmHg )是全球首要可预防死因,分为原发性( 90%-95% )和继发性( 5%-10% )。 未控制的高血压使心梗、脑卒中风险分别增加 50% 和 100% 。
      爱思益普
      2025-05-21
      高血压 高血压药物 爱思
    • PROTAC药物DMPK评价:从挑战到解决方案的探索
      前沿研究
      靶向蛋白降解(Targeted Protein Degradation, TPD)作为突破性治疗手段,通过特异性激活细胞内源性降解系统(包括泛素-蛋白酶体系统和溶酶体途径),实现了对致病相关蛋白的选择性清除。 该技术体系为攻克"不可成药"靶标及应对传统疗法耐药突变提供了创新性解决路径。 以Arvinas公司于2025年3月11日公布的Ⅲ期临床试验数据为例,其自主研发的ARV-471作为首个进入Ⅲ期临床的口服雌激素受体(ER)降解剂,在ER+/HER2-乳腺癌ESR1突变亚群中展现出显著疗效,可使疾病进展风险降低达40%(HR=0.60, p3)、高血浆蛋白结合率(Plasma Protein Binding, PPB)(>99%)、代谢途径复杂及体外渗透性不足(Papp700 Da )和生物利用度差(口服吸收受限)成为瓶颈;而 MG 作为单价分子胶,通过模拟天然蛋白 - 蛋白互作界面,诱导靶蛋白与 E3 连接酶的结合,凭借小分子特性(
      爱思益普
      2025-04-30
      DMPK PROTAC药物
    • 双重靶向革命:当抗体偶联遇见蛋白降解,癌症治疗会有哪些突破?
      前沿研究
      DAC :抗体偶联药物的范式革新。 降解剂的类型包括分子胶(Molecular glue)和PROTAC(PROteolysis-TArgeting Chimera)。 DAC的作用机制与ADC(Antibody-drug conjugates)相似,通过抗体识别特异性靶点结合到靶细胞表面,经靶点介导的内吞作用进入靶细胞后在溶酶体富集,DAC分子在溶酶体酶的作用下,其连接子断裂并释放活性的靶向降解剂,随后发挥药效作用。
      爱思益普
      2025-04-09
      联药 癌症 抗体偶联
    • 双靶点精准制导:新一代BsADCs药物的DMPK研究策略
      前沿研究
      在肿瘤靶向治疗领域,双特异性抗体药物偶联物( BsADC )犹如精准制导的 " 智能导弹 " ,通过同时锁定肿瘤两种特异性抗原,展现出超越传统单靶点 ADC 的突破性优势 —— 不仅能显著提高肿瘤组织的靶向精度,更有望破解单靶点逃逸导致的临床耐药难题 。 然而,这种精巧设计的双靶向结构却暗藏药代动力学( DMPK )的 " 达摩克利斯之剑 " :这种 " 双刃剑效应 " 使得传统 ADC 的 DMPK 评价体系面临很大的挑战。 其复杂的分子结构(如双特异性抗体支架)导致其药代动力学( PK )行为与传统 ADC 存在显著差异,如非特异性清除率升高和半衰期变化等挑战 。
      爱思益普
      2025-03-19
      DMPK 肿瘤 BsADCs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