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确定性成为常态的年代,决定企业生死的并非谁踩中了“下一个风口”,而是谁能在“风来前”就打下临床价值与技术效率的根基。
一场席卷全球制药行业的“地震”正在逼近。
Evaluate近日发布的《World Preview 2025》预测报告,或许是近年来对全球制药格局最具冲击力的一次行业预判。
报告显示,五年后,也就是2030年的全球制药行业,处方药市场规模将突破1.75万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超过7%。然而,这场增长的背后,却隐藏着一场前所未有的行业大洗牌:
这一次将不仅仅是简单的几个药企名次的前后调换,而是一场彻底的乾坤大挪移。
以肿瘤、自免、疫苗为主的老牌药企逐渐退潮,糖尿病与肥胖治疗药物GLP-1激动剂迅速崛起,与诺和诺德两家企业一跃成为新的行业霸主。辉瑞、诺华的排名剧烈下滑,而BMS与GSK等昔日巨头更是直接从TOP10榜单中消失。这些变化,不仅体现在制药公司的排名,也深入影响了畅销药的榜单与研发管线的布局。
Evaluate认为,未来几年,行业的焦点将集中在几个核心趋势上:GLP-1药物的崛起、专利悬崖的巨大冲击、小规模精准并购趋势的兴起、药企研发开支的放缓以及来自中国药企日益增长的全球竞争压力。
一、座次洗牌,从礼来和诺和诺德的登顶说起
站在2025年的节点来说,GLP-1药物改变制药格局已不是新事。只是这一赛道药物的凶猛程度将在未来五年更甚。
在Evaluate的预测中,礼来与诺和诺德将在2030年分列全球药企销售收入的第一和第二位。这一结果若放在五年前,恐怕难以让人信服。曾经,礼来的市值不足强生一半,诺和诺德在众多巨头中仅算中坚,常年徘徊在TOP20左右。
但如今,这两家公司凭借GLP-1产品线正在彻底改变游戏规则与制药公司的座次。
礼来的替尔泊肽(Mounjaro与Zepbound)和诺和诺德的司美格鲁肽(Ozempic与Wegovy)不仅将这两家公司保送到了全球最赚钱药企的位置,GLP-1双姝也稳居畅销药榜单前两名。如此看来,礼来与诺和诺德凭借GLP-1强势“逆袭”也就不让人意外了。
而与这场代谢风暴相对的,是一众曾经的制药巨头逐步被冲刷到了边缘。
曾长期位居高座次的强生、艾伯维、罗氏,虽然仍在Top10内,但排名全部下滑。默沙东由于K药专利即将到期,预计2030年销售额将大幅减少,公司排名也滑至第八。
辉瑞、诺华更是跌至榜单末位,GSK和BMS干脆被挤出了前十。Covid-19疫苗造就了辉瑞的再一次业绩高点,但也带来了断崖式回落。Evaluate直言,辉瑞在疫苗红利消退后缺乏持续性增长动能。GSK和BMS则在关键资产专利到期后“无接力者可继”,核心管线整体表现疲软。
与此同时,赛诺菲将是唯一非GLP-1推动下实现排名上升的公司。靠着度普利尤单抗的强劲增长,其2030年将跃居第六,成为“非代谢领域”的最大赢家。
二、王座易主,“药王”不是永恒的封号
比起TOP10座次的乾坤大挪移,更惊人的是2030年的畅销药Top10中将有五款为GLP-1类药物,构建出一个前所未有的代谢统治阵列。
Evaluate指出,到2030年,替尔泊肽(Mounjaro与Zepbound)和司美格鲁肽(Ozempic与Wegovy)这两款产品的年销售额将分别达到620亿与470亿美元,超过历史上任何一款药物的峰值表现。“GLP-1类药物如今已成为一个独立门类,到2030年,这类药物的销售额将占全球处方药总销售额的近9%。”Evaluate的数据显示。
代谢药物的风暴之下,传统的肿瘤药虽然仍是总销售额最大的治疗领域,但头部的统治力正在减弱,甚至排不到全球畅销药TOP5之列。
最畅销的肿瘤药依然是默沙东的K药。虽然仍保有较高的年销售额,但其即将失去专利保护,Evaluate预测2030年的销售额将比2024年下滑近一半。昔日K药的对手,BMS的Opdivo(O药)甚至已不见于榜单之中。
而在免疫炎症领域,赛诺菲的度普利尤单抗和艾伯维的利生奇珠单抗则高歌猛进,两者均前突破250亿美元销售额,努力与GLP-1“掰手腕”。
Evaluate认为,不论是代谢、肿瘤还是自免,这些超级重磅炸弹的共同点是具备多适应证的扩展潜力,且生命周期管理体系成熟。回看他们的崛起之路,都是从最初的单病种适应证出发,不断延展至其他疾病场景,实现收入增长与市场壁垒的双重巩固。它们所体现出的“管线即产品”(pipeline-in-a-product)模式,也正成为头部药企应对未来市场波动的通用策略。
三、专利悬崖带来并购风再起
3000亿美元,这将是专利悬崖带来的冲击波。
据Evaluate预测,到2028年,全球制药产业将迎来一个集中的专利到期高峰,仅这一年就有超过25款年销售额超10亿美元的药物面临专利保护失效,默沙东、BMS、艾伯维、强生、罗氏和诺华都将不同程度受到冲击。
到了2030年,全球前25家药企将面临累计超过3000亿美元的销售专利风险,占全球处方药市场近6.6%的份额。
专利悬崖带来的不仅是财务上的挑战,更是对巨头们未来的战略选择与执行力的考验——能否在产品失效前完成新资产的临床转化与市场放量,决定了药企是否具备“跨周期作战”的能力。
面对专利挑战和管线衔接压力,大型制药公司们自然不愿坐以待毙,并购潮有所回升。然而Evaluate观察到,巨头们的交易策略正在发生变化。
过去那种数百亿美元级的公司整合式并购鲜少出现,取而代之的是聚焦于临床后期资产的“小而精”收购。Evaluate认为,如BMS收购Karuna、强生收购Intra-Cellular Therapies、艾伯维收购ImmunoGen为代表,这些交易金额在百亿上下,但标的公司通常只围绕一个重点管线。
同时,交易结构也更趋保守,越来越多的并购采用阶段性付款、基于里程碑的递延支付方式,以降低项目失败带来的资金风险。这也反映出当前生物医药行业投资人心态的转变——“确定性”正在取代“想象力”成为第一要义。
同时,由于一级市场资金紧张,大量Biotech公司难以IPO,也无力独立商业化,主动出售也成为不少创业企业的生存选择。
四、全球研发支出放缓,中国创新崛起
与并购策略变化相对应,Evaluate预测全球制药行业的研发支出将在未来几年放缓。2030年全球R&D支出预计为3430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降至2.9%,而这一数据在2016-2023年期间曾达到7.7%。
研发支出增长的下降,表面上看是企业降本控费的正常反应,但本质上反映出宏观不确定性与投资回报周期的不对称所带来的压制。Evaluate在报告中指出,FDA审批效率的不稳定、《通胀削减法案》(IRA)所带来的药价谈判压力,以及全球资本市场避险情绪上升,都促使药企在研发投入上更为谨慎。
与此同时,尽管AI在早期药物筛选与临床设计方面取得一定进展,但其尚未在整个新药开发流程中形成系统性提效,Evaluate认为短期内“AI并不构成实际杠杆”。
但是,在全球格局剧烈变化之际,中国生物医药的角色也正在悄然升级。Evaluate在报告中首次用如此明确的语气指出:“中国不再是仿制药工厂,而是first-in-class资产的重要输出国。”
2025年以来,来自中国全球授权交易占据总量的40%,远高于2020年的不足3%。这不仅是数量的跃升,更意味着中国资产在全球制药体系中的“可信度”大幅提升。Evaluate指出,随着中国Biotech在靶点创新、分子工程、临床效率等方面持续提升,全球药企未来在“创新合作地图”上的路线,势必将越来越多地指向东方。
参考资料:Evaluate Pharma 《World Preview 2025》
文章来源:E药经理人
原文链接: http://mp.weixin.qq.com/s/xemDQppqqrC6ZEA1W9CWow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