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同时兼具机械和制药双重复合属性的行业,既要应对前者的竞争与内卷,又要跟上后者的创新节奏。形势永远在变,唯有与时俱进,才不会被淘汰。
产业并购的号角,被连续吹响。
不到半个月,上海国资两次出手:一边斥资入主康华生物,一边战略入股微创医疗,进行着其在生物医药产业链的精准布局。
谁在撬动产业并购?拿下康华生物的万可欣生物,背后是上海生物医药并购基金,成为微创战略股东的,也是这支规模100亿元的并购基金。
更深层次来看,这是《上海市支持上市公司并购重组行动方案(2025—2027年)》的核心之一。并购基金的出资人中,45.34%来自于上海国投先导生物医药私募投资基金合伙企业。这又是何方神圣?这支母基金曾在2024年7月高调官宣将把215亿元投向生物医药的产业,并重点关注创新药物及高端制剂、高端医疗器械、生物技术,乃至高端制药装备。
如今来看,入主康华生物与入股微创医疗后,资本已经在创新药和高端医疗器械上完成试探性的“点火”,下一个引燃的,会是被重点提及的制药装备吗?
如果说“厚积多年,一朝雄起”是创新药行业独特的魅力所在。那处在上游的制药装备行业就显得落寞得多了。直到2020年爆发的疫情,让制药装备这个To B行业短暂从幕后走向了台前。彼时由于全球供应链受到巨大干扰,海外设备进口遇阻,“国产替代”成了关键词。加上新冠疫苗商业化加速落地,也给上下游产业链带来了腾飞的契机。
多个因素叠加在一起,行业的共识是:风口已至,整个高端国产制药装备赛道产业链的转型升级正当其时。
只不过当年众人预判的“风口”并没能持续太久。随着疫情结束,凛冽的医药寒冬又让众多Biotech放缓甚至放弃自主建厂,中大型药企也纷纷取消了购入大额固定资产的计划。更糟的是,为争抢客户,“内卷”“价格战”层出不穷,行业的营收和利润被进一步摊薄,再度回到了“挣扎求生”的年代。
为了破局,装备行业玩家们不约而同地选择了三条道路:
- 发力出海,开拓欧美、日韩、中东、南美甚至非洲市场,创造新的增量。
- 创新构建壁垒,解决“卡脖子”问题。譬如前文提到的上海市拟设立总规模890亿元的3只产业先导母基金,其中生物医药母基金的主要投向之一正是高端制药装备领域。
- 以并购等方式向产业链下游延伸。譬如东富龙参与组建设立生物医药并购基金,主要关注领域包括生物制药、创新中药、高端医疗器械、先进装备及材料、新型服务及创新业态等。
作为一个同时兼具机械和制药双重复合属性的行业,既要应对前者的竞争与内卷,又要跟上后者的创新节奏。形势永远在变,唯有与时俱进的玩家才不会被淘汰。
接下来5-10年,行业格局将会发生哪些改变?会有哪些人谢幕?又会有哪些人脱颖而出?制药装备既是高端制造业的细分赛道,又是医药产业链上不可或缺的一环。当资本和政策的暖风同时吹向这个曾经冷清的赛道,它是否会迎来属于自己的“资本风口”?
一、一个“政策市”行业
所谓制药装备,简单来说,即是指用于药品生产、检测、包装等工艺用途的机械设备。
如果按产品基本属性进行分类,一般可归为八大类:原料药机械及设备、制剂机械、药用粉碎机械、饮片机械、制药用水设备、药品包装机械、药用检测设备以及其他制药机械和设备。
不难看出,这是一个距离大众很远的行业。同这个行业打交道的绝大多数人,都来自药企的生产及采购部门。
因为既遵循传统机械行业的发展规律,同时也要根据医药行业的需求做“特化”,加上产品、剂型、生产场景排列组合复杂,注定这个赛道SKU极多,一家企业规模再大也无法覆盖所有类目。当下国内最大的两家龙头,东富龙和楚天科技,营收规模均不超过百亿。
中国制药装备行业协会监事长崔占军对E药经理人回忆,中国制药装备行业的腾飞,始于上世纪80-90年代,主要契机有二。
首先自然是改革开放。此前,国内只有一些小型药机厂为制药行业提供简易设备和零配件,改开后到90年代,全国涌现出数百多家制药装备生产企业,生产的制药装备规格达到上千种。不过彼时企业普遍规模较小,且技术力量薄弱,附加值不高,高端设备和关键零部件还是以进口为主,多数来自于欧洲国家。
其次是监管政策带来的红利。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成立后,建立了药品认证管理中心,并于1999年颁发了《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1998年修订)》,要求所有药品制剂和原料药生产必须符合GMP要求,并获得认证证书。由于新规对药企的生产设备和环境都提出了硬性要求,自然推动了制药装备需求大幅增加。
如今再回过头看,每一次GMP政策的修订,都会带来制药装备行业的一波腾飞,使得行业具备了一定“政策市”周期属性。
- 第一次强制GMP认证是1999年-2004年。规定粉针剂(含冻干粉针剂)、大容量注射剂和基因工程产品生产应在2000年底前符合GMP要求,通过认证;小容量注射剂生产应在2002年底前符合GMP要求,通过认证;其他药品制剂和原料药生产企业也都必须在2004年6月30日前通过认证。一则媒体报道显示,“大限”终至时,全国5082家药品制剂和原料企业中不能获得GMP认证的企业达到近2000家,其中绝大多数为私营中小药企。
- 第二次GMP改造在2010年-2015年,新规主要聚焦在无菌药品、药品安全保障措施及质量管理等方面,要求无菌药品如血制品、疫苗和注射剂的生产改造于2013年底完成,其他类别的生产改造则在2015年底完成。
- 第三个周期的酝酿始于2017年,当年ICH批准我国国家食药监总局成为正式成员,意味着升级改造制药设备和工艺系统的需求进一步增加。此后几年,一系列新规的出台,又给制药装备行业不断积蓄势能,直到新冠疫情到来,催动了行业的第三次快速发展。
2017年-2020年相关政策法规一览 来源:国信研报
每个周期,都会给产业链上的不同环节带来不同的影响。对于工业企业,尤其规模相对较小的那些,每次“大考”都不亚于一场折磨。“为这个事准备了两年多,去年几乎每个月都来北京,GMP认证中心跑了不下10次。”曾有企业工作人员接受媒体采访时如此抱怨。
第二次GMP改造期间,有国家药监局药品安全监管司相关负责人曾公开表示,预计企业要符合新规定,仅硬件投入合计就需要2000亿至3000亿元人民币。
当然,换个视角,这笔钱也促成了制药装备行业的腾飞。赚到了钱、积累了研发技术的企业通过内外部扩张和上下游整合,不仅进一步提升了行业集中度,还让行业整体向着自动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
而随着每个周期结束,制药装备行业又会迎来一次洗牌出清。据国信统计,当2010新版GMP强制认证于2015年底结束后,由于竞争加剧及价格战,行业利润总额由2015年峰值的19.0亿元急剧跌落至2018年的4.4亿元,企业数量亦呈现下滑趋势。
敏锐的观察者可以发现,从第三个周期开始,行业的演进渐渐有了不同的逻辑。新冠疫情的到来,更是直接将这一循环往复的规律打破了。
二、腾飞
如果说行业以往的周期性主要由自上而下的监管力量所塑造,那么2020年的新冠疫情则带来了另外一股力量:市场供求的变化。
疫情期间一则统计数据显示,由于供应链受阻,欧美进口药机厂商交付周期约为12-24个月,国内药机厂商交付期约为2-6个月。为了不错过市场对疫苗的巨大需求,国内疫苗厂纷纷选择放弃进口药机,选择采购国产设备,制药装备行业开启了又一轮腾飞。
龙头的业绩是这一变化的最佳反映。受GMP验证期结束影响,楚天科技2015年归母净利润首现负增长,2018-2019年间甚至都不到5000万元水平。而疫情来袭的2020年,其营业收入暴增86.65%,归母净利润更是超2亿元,同比增长超300%;2021年归母净利润再同比增长182.45%,达到5.66亿元。
东富龙亦然,2020年实现营收27.07亿元,同比增长19.60%,归母净利润4.63亿元,同比增长217.86%;2021年营收41.92亿元,同比增长54.83%,归母净利润8.28亿元,同比增长78.59%。
一些规模相对较小的企业,如新华医疗、迦南科技、森松国际、奥星生命科技等,均取得了不同程度的增长。其中最夸张的是奥星生命科技,2021年股东应占溢利2.77亿元,同比增长737.8%。
新华医疗更是在2021年年报中直言:“疫情期间,国内制药装备生产订单量大幅增加,为国内厂商进入下游制药企业的供应商名单提供了极好的契机,让市场看到了国产设备的优质性能及性价比,未来使用国产设备生产高端药品成为可能,加速了制药装备的国产替代进程。”
不过,在崔占军看来,这一轮增长并不只源于疫情导致的供应链重构,更深层次的驱动力早在几年前就开始酝酿了。
继2017年ICH批准我国国家食药监总局成为正式成员后,第二年,港股18A开闸,对未盈利的生物科技类公司敞开了大门。相比将自身仅视作产业链的某个环节,拿到钱的中国Biotech们往往更倾向于自己建厂,志在成为集研、产、销一体的Biopharma——如今回过头来看,这个想法并不经济,在当时却是大多数人的共识。
并且,经过前两轮GMP改造后,国产制药装备在质量上已经有了与国外一较高下的能力,性价比还更优。崔占军举了一个例子:之前欧洲某台生产机器单价在2000万左右,国内一家企业成功自主生产后,定价1200万。又过了两年,不仅3-4个国内厂家都能自主生产,还各具优势。有的稳定性好,有的在原基础上做了一个小改进、效率更高……目前,这台机器的平均售价仅800万左右。
“除非一些特殊设备,比如制造生物药的一些关键设备可能还需要进口,国内目前技术储备基本可以满足大部分药厂的需要。”崔占军总结。
同时,以楚天科技为代表的头部企业,不仅在单个设备上具有价格优势,还擅长提供建厂所需的一整套解决方案,加起来更加划算了。
时代红利下,这一时期的制药装备企业已经不满足于只在国内经营,海外扩张的步伐也在提速。仍以楚天科技为例,其于2020年100%控股了德国固体类药物包装企业ROMACO集团,意在打通欧美市场。财报数据显示,此前几年楚天科技海外业务收入占比约15%上下,2020年与ROMACO并表后占比突增,超过了40%。
资料显示,截至2022年5月,楚天科技以分子公司等形式在印度、韩国、越南、俄罗斯、乌兹别克斯坦、孟加拉、泰国、土耳其、埃及、阿联酋、意大利、美国、巴西13个国家设立销售与服务中心(SSC)。
产品和技术方面也在不断迭代。楚天科技年报显示,“随着研发实力的增强,将慢慢从装备整体解决方案向技术整体解决方案过渡”,进一步拓宽了企业的发展天花板。
星辰大海,似乎就在眼前了。
2015-2020年中国制药装备市场规模占全球比例 来源:华通研报
三、再陷迷茫
好日子比想象中持续得要短得多,不到两年时间,医药寒冬便呼啸而至。
首先,Biotech们纷纷放弃了全产业链野心,开始卖身、关厂。2022年,和铂医药亏本出售了旗下生物大分子研发创新中心项目的生产厂房;基石药业也宣布,为降低运营成本,苏州工厂已暂停试运营。
只不过危机传导的速度有所差异,相比大企业,小企业“遭殃”得要更快一些。
损失较大的有奥星生命科技,2022年股东应占溢利仅8000余万,较前一年下降了68.46%;到了2023年,再下降229.74%,由盈转亏。
还有迦南科技,2021年盈利7000余万元,2022年变成负的7000余万,把前一年赚的都亏了回去。2023年情况虽有所好转,但仍处于亏损状态。
反观龙头楚天科技和东富龙,2022年归母净利润都与上一年几乎持平,还略有增长。直到2023年和2024年,数据才出现较大下滑。
为什么会有此差异?一个原因或许是“价格战”的影响对不同规模的企业影响不同。一名业内人士告诉E药经理人,制药装备行业有着机械设备行业的通病,即产品独占期短、同质化严重。为了获客,“价格战”是常事,打出的折扣经常高达20%甚至40%。
此外,在制药装备行业,付款方式通常为“361”,即合同签订的时候对方公司支付交易金额的30%作为定金,交货时支付交易金额的60%,还有10%的质保金待交货后支付。可在价格战下,过往的“行规”全都变了——有的仅需首付款,其余部分以年为单位偿还;甚至还有的客户提出“先给我机器,等药卖出去,再把钱还给你”。
“只有那些现金流充足的大企业能承受这种操作,小企业根本承受不了。”前述业内人士表示。
除了价格战,IPO的收紧也让一些更小的玩家被挡在了资本市场门外,流动性变得更加紧张。例如专精于药物固体制剂生产设备的创志科技于2022年提交深交所创业板上市申请,预计融资金额5.5亿元,2023年通过了上市委会议。然而去年7月6日,深圳交易所官网显示,其创业板上市申请终止。
面对严峻的大环境,企业们能做的,无非“开源”与“节流”两项。
国内市场竞争激烈,短时间内难以好转,“开源”就意味着进一步加大出海力度。楚天科技宣布,2024年对海外市场进行了战略性布局,正式将全球划分为东亚东南亚地区部、中东非洲独联体地区部、欧洲地区部、美洲地区部、印度新澳地区部等五个区域部门;东富龙也在年报中强调了“坚定推进国际化战略”的说法。
不过装备行业出海逻辑和医药区别很大。药企出海常以支付端实力为准,首选美国欧洲。但机械设备企业出海欧美,既要面临更严苛的监管标准,也要面对赛默飞世尔、西门子等大企业的“围剿”。因此许多玩家选择从第三世界,例如中东、东南亚开始,逐步“农村包围城市”。
这一战略目标绝非短期能够达成。一名药企海外高管对E药经理人坦言,通过经销商能撬动的市场份额天花板有限。若选择自主开拓第三世界国家,要么基础设施条件过于薄弱,需配套建设燃气和发电设施;有的当地政府会要求设立合资企业,才能给予优先采购等倾斜政策。因此该高管现在特别看重合作伙伴是否有长期耕耘的打算,“如果只是想短期赚一笔钱、卖一笔货就走,可能大家的理念不一定相通。”
开源之外,就是节流,说得更直白些,也就是裁员。比如楚天科技的员工数量两年间下降了约10%左右。
还有奥星生命科技,2023年亏损1.13亿,但2024年成功由亏转盈,原因是“经营开支节省约人民币4000万元,主要得益于集团的组织优化措施”。梳理其历年年报发现,2023年全职雇员1610人,相比2022年减少303人;2024年再降至1445人,雇员成本再减少约12.4%。
迦南科技2024年归母净利润为3626.70万元,同样较上年扭亏为盈。员工数量从2023年的1749人下降到了2024年的1640人;营业成本构成中,所有与“人工”相关的项目都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削减。
迦南科技2024年年报
四、全方位进击
到了2025年,摆在所有装备企业面前的情况已经十分清楚:无法再像以前那样寄希望于自上而下的GMP改造,而是一场比产品、比出海、比组织效能、比商业模式……全方位的硬碰硬,没有侥幸可言。
产品方面,崔占军告诉E药经理人,由于医药行业怕污染的特性,产业一直有“无人工厂”的需求。倘若装备行业能够结合当下大火的机器人与人工智能技术,在一些设备和生产环节上做优化,或许又能带来一次需求的“风口”。
近日,工信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医药工业数智化转型实施方案(2025—2030年)》中,也着重提到了包括作业机器人、机器视觉检测在内的智能制药设备。
医药工业数智化转型实施方案(2025—2030年)
国信研报总结,行业从单机向整体解决方案逐步演变,价值量提升迅速。行业经营模式由原来的药机、洗瓶、分装、灭菌等独立单机,逐步发展为系统化工程,实现从工业1.0机械化、2.0电气化、3.0自动化向4.0智能化逐步演变。伴随着由单机到智慧药厂整体解决方案的发展,预计价值量将迎来数倍乃至数十倍的提升空间。
出海方面,中国员工普遍更加勤奋,企业的服务响应速度可以弥补一定程度的质量差异。好比早年的华为,凭借对客户“保姆式”的贴身、快速响应的售后技术服务,弥补了初期产品在技术性能和质量上的弱点。
除了企业自身的努力,也需要大环境的配合。
今年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楚天科技董事长唐岳提出,当下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通过海外并购加“绿地投资”等方式,实现国际化经营。为了提升海外融资便利性,建议相关部门除了放宽内保外贷外,还可扩大人民币跨境直贷规模,鼓励有能力的商业银行开展人民币跨境融资业务,降低外汇风险。
组织效能和商业模式方面,楚天科技很早就开始实施“一纵一横一平台”“技术同心圆及客户同心圆”发展战略,进行从产品到整体解决方案的跃迁。
并且,楚天科技还以“组团作战模式”闻名,即公司发现制药工艺与装备潜在的“卡脖子”技术问题时,就会在行业内物色有较强技术背景的小型公司,由公司控股后进行培育,实行组图作战,逐个突破。
而东富龙近期也开始效仿药明康德、泰格医药等CXO的做法,以参与并购基金的形式布局生物医药业务。今年初东富龙一场董事会会议上,审议通过《关于与专业机构共同投资设立上海生物医药并购基金暨关联交易的议案》,同意作为有限合伙人以自有资金认缴出资2亿元,与其他专业机构共同出资设立上海生物医药并购私募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该基金成立时,全体合伙人拟认缴出资额为50.1亿元,公司拟认缴出资额占出资总额的3.99%。
东富龙表示,本次与专业投资机构合作投资设立基金,一方面有利于公司拓展生物医药行业的头部客户资源渠道,产生正向协同效应;另一方面有利于在生物医药赛道的业务布局,进一步补齐、补强公司的产品链条,提升综合市场竞争力。
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制药装备行业市场规模为743亿元,同比增长5.5%,全球市场占比正在稳步上行。
从产品,到出海,到组织效能和商业模式……这是一场永不停歇的战役,背后,是中国制造的一次又一次长征之旅。
参考资料:
1.关于实施《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有关规定的通知【失效】-国药管安[1999]261号.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 1999年8月
2. 你懂GMP认证之苦吗?. 《21世纪经济报道》王晓林. 2004年7月
3. 中小药企遇新GMP尴尬:不愿退出也没钱改造. 法治周末. 2014年1月
4. 新冠疫苗生产设备需求下滑,国内制药装备企业何去何从?. 中国经济周刊. 2021年11月
5. 楚天科技加快国际化、全球化布局 启动位于13个国家的销售与服务中心. 人民网湖南频道. 2022年5月
6. 《2025年制药装备行业市场规模及主要企业市占率分析报告》. 智研咨询
7. 全国人大代表唐岳建议:优化跨境融资政策,护航中企海外高质量发展. 湖南日报. 2025年3月
8. 相关企业历年年度报告
文章来源:E药经理人
原文链接: http://mp.weixin.qq.com/s/-7LzHaR_bxaCSO5kH1F6UA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