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g官方电子平台

    洞察市场格局
    解锁药品研发情报

    客服电话

    400-9696-311
    医药数据查询

    和黄医药陷困境:手握8亿美元现金、"替尼三将"年销5亿美元,市值却长期徘徊200亿港元

    和黄医药 港股创新药企 呋喹替尼
    E药经理人
    07/24
    764

    投资有时很魔幻,充满认知张力。比如在港股创新药板块,和黄医药的境遇便一度令投资者费解。

    作为一家风险可控的企业,它手握国产“替尼三将”(赛沃替尼、赛沃替尼、索凡替尼),核心产品呋喹替尼、赛沃替尼国内市占率稳居第一,账上趴着8亿美元现金(超50亿元),是港股创新药中稀缺的正盈利标的。

    但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其市值长期在200亿港元附近徘徊,行业大涨时涨幅垫底,回调时亦难独善其身,全年表现几乎落后于创新药同行,长期在历史底部区间震荡。

    这种“基本面扎实却不受资本待见”的现象,绝非简单的市场失灵,而是一场围绕估值逻辑的深度拉锯。可以看到,市场对和黄医药现有产品利好已部分消化,而押注未来的ATTC技术平台尚未经临床验证,叠加主力品种增长天花板隐忧与联合疗法不确定性,共同构成了估值修复的拦路虎。

    为何这家被誉为“创新药界黄埔军校”的老牌药企,手握盈利、现金与管线三重优势,却迟迟难以迎来估值重估?到底是市场眼瞎还是潜力未挖?CM10医药研究中心将从行业稀缺性、财务健康度、业务布局等维度展开深度复盘,解析这场创新药估值悖论背后的核心矛盾与破局可能。

    ▲和黄医药股价表现,数据来源:百度股市通

    一、创举的呋喹替尼

    作为千禧年左右成立的老牌药企,和黄医药堪称国内创新药研发的开拓者,其发展轨迹并非从一开始就聚焦创新药。2021年港交所上市前,它已在伦交所、美股完成布局,彼时仍是一家业务多元的药企。

    转折始于一场果断的战略重塑:通过剥离核心中药资产,和黄医药彻底转型为一家纯粹的创新药企。先是2021年,以1.69亿美元出售所持广州白云山和记黄埔中药股权;再到2024年底,又以6.08亿美元出售上海和黄药业45%股权,仅保留5%间接持股。

    和黄医药近几年备受关注背后,核心原因离不开其首款创新药——呋喹替尼。这款全球首款国产结直肠癌靶向药,2024年上半年在国内的市占率已达47%,几乎占据该领域市场的“半壁江山”。

    这并不容易。

    实际上,呋喹替尼的诞生充满传奇色彩,其原型构想可追溯至2005年。当时,苏慰国在张江的咖啡馆与同事交流时,灵感迸发,在餐巾纸上勾勒出了呋喹替尼的原型结构式,这一“餐巾纸上的分子式”至今仍是业内津津乐道的佳话。

    此后,这款药物历经“十年磨一剑”的漫长研发:2007年首次合成、2008年正式立项、2009年申报临床、2010年获批临床,最终于2018年9月获国家药监局批准上市,用于治疗转移性结直肠癌(mCRC)。

    这一首发适应症领域空间还是比较可观的。结直肠癌是全球发病率位居第三的常见恶性肿瘤。根据2024年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22年全球结直肠癌新增病例约192.6万例,死亡病例达90.4万例。

    其中,在结直肠癌治疗领域,转移性结直肠癌是临床攻坚的难点,存在巨大的未被满足需求。尽管早期结直肠癌可通过手术切除实现较好预后,但一旦发展至转移性阶段,患者的治疗效果往往不佳。

    伴随而来的却是,治疗方案相对稀缺。在呋喹替尼获批上市后,目前全球范围内获批用于转移性结直肠癌治疗的药物主要有三款,分别是瑞戈非尼、呋喹替尼曲氟尿苷替匹嘧啶

    具体到治疗线数,当一、二线治疗方案失败后,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的三线治疗选择更为匮乏,且现有方案的有效率普遍偏低。在呋喹替尼上市前,曲氟尿苷替匹嘧啶(TAS-102)与瑞戈非尼是晚期结直肠癌患者的标准三线治疗药物,但这两款药物在三线治疗中为患者带来的生存获益十分有限,无法从根本上改善患者的预后。

    因此,晚期转移性结直肠癌的传统治疗方案亟待突破,临床对更高效、更安全的创新疗法存在迫切需求。呋喹替尼则成为一位破局者,恰好填补了这一空白。

    临床价值之外,呋喹替尼的商业化表现同样可圈可点。

    先看国内市场表现,2013年,和黄医药礼来签署合作协议,共同推进呋喹替尼的开发、审批及商业化。2018年11月底,礼来启动该药物的市场推广;2019年上市首年,销售额便达1760万美元。到了2020年10月,和黄医药修订与礼来的合作协议,改由自有肿瘤商业化团队负责呋喹替尼的所有市场活动,并可获得70%-80%的销售额;而自2020年1月纳入国家医保药品目录后,其销售增量显著,2020年至2024年销售额分别约达0.34亿、0.71亿、0.94亿、1.08亿和1.15亿美元。

    海外市场同样捷报频传。2023年11月,呋喹替尼成功登陆美国市场;据武田公布数据,2024年呋喹替尼全年销售额达438亿日元(约2.9亿美元)。

    凭借临床价值与商业化能力的双重印证,呋喹替尼初步奠定了自身在结直肠癌治疗领域的核心地位,成为支撑和黄医药业绩的“压舱石”。

    二、首波创新产品密集落地

    相较于部分创新药企多年仅有一款创新药上市的情况,和黄医药的首波创新产品已密集落地。目前共有4款创新药成功获批上市,其中呋喹替尼、索凡替尼、赛沃替尼并称为“替尼三将”,成为商业化基本盘的核心支撑,2024年合计贡献肿瘤产品销售额5.01亿美元,同比大幅增长134%。

    作为核心支撑的呋喹替尼已在全球市场实现规模化放量,此处不再赘述,重点聚焦另外两款产品的商业化表现与增长潜力。

    一是国内MET领域的“领军者”赛沃替尼

    数据最为直观。2021年6月,该药物通过优先审评程序获得国家药监局附条件批准,成为中国首个选择性MET抑制剂。作为国内首款针对MET外显子14跳变(METex14)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靶向药,赛沃替尼在细分市场占据绝对优势。2024年上半年,其在国内TKI市场的市占率高达71%,2024年全年销售额达0.461亿美元。

    就竞争情况而言,很明显,赛沃替尼具有先发优势。全球范围内,已有5款MET小分子抑制剂获批上市,除了和黄医药赛沃替尼,还有鞍石生物伯瑞替尼、默克特泊替尼、诺华卡马替尼以及石药集团/海和药物谷美替尼,这几款药物大多在2023-2024年上市。

    而在MET跳突适应症上,这5款产品均有覆盖。但在MET扩增的肺癌领域,石药谷美替尼、罗氏特泊替尼、诺华卡玛替尼无该适应症且未开展相关注册临床;仅鞍石生物博瑞替尼批准了类似适应症。此外,胃癌方面,仅赛沃替尼开展MET扩增适应症研究,而胃癌在中国是大癌种,也有一定的潜力空间。在其他适应症拓展上,赛沃替尼有肾癌研究在进行,特泊替尼、博瑞替尼已获批胶母细胞瘤适应症。

    回到商业化能力层面来看,赛沃替尼阿斯利康合作,或可借助阿斯利康在肿瘤领域强大的商业化能力。相比之下,其他竞品的商业化团队和能力各有不同,石药集团等国内企业在国内市场有一定渠道优势,但在全球市场推广能力上可能不及阿斯利康。

    再看神经内分泌瘤治疗药物索凡替尼

    该款药物2024年销售额达0.49亿美元,同比增长12%,在国内神经内分泌瘤治疗市场的市占率提升至27%。除核心适应症外,其在小细胞肺癌、胆管癌等新适应症领域的研发也在持续推进。

    目前国内市场上,索凡替尼的主要竞品为辉瑞舒尼替尼舒尼替尼2009年在美国首次上市,2017年进入中国后,于2018年通过谈判纳入医保,国内销售开始放量增长。并且在2019年由于石药集团舒尼替尼仿制药上市,致使舒尼替尼从医保谈判目录转为常规纳入目录,后续舒尼替尼仿制药增多,更是加剧市场竞争。

    这意味必定存有一定竞争压力。虽然索凡替尼医保谈判价格有所下降,但仍显著高于舒尼替尼仿制药价格,在价格上不占优势,面对众多国内仿制药大厂的竞争,想要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存在一定难度。

    这仅仅是创新前菜。

    三、联合用药策略主导破局

    若说“替尼三将”是和黄医药的基本盘,那联合疗法与技术创新则是其突破增长瓶颈的核心引擎。某种程度上,和黄医药的产品策略从未局限于“单打独斗”,而是通过联合用药,突破单药增长局限的关键策略。

    目前,三大主力产品均通过联用方案拓展临床价值与市场空间,且密集释放了不少关键审批进展。

    比如近日,呋喹替尼信达生物PD-1抑制剂信迪利单抗联用治疗肾细胞癌的上市申请已获受理,借助免疫疗法的协同效应拓宽至更广泛实体瘤领域。

    就在刚刚过去不久的6月底,赛沃替尼奥希替尼联合疗法获国家药监局批准上市,用于治疗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基因突变阳性、经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治疗后进展的、伴MET扩增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非鳞状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此外,该联用疗法瞄准奥希替尼耐药人群的广阔市场,正在开展国内外同步临床,具备显著出海潜力,有望成为继呋喹替尼之后公司第二款实现全球化商业化的产品。

    索凡替尼同样发力联用创新,2025年1月与阿斯利康泰瑞沙(奥希替尼)的联合用药上市申请获国家药监局受理并纳入优先审评,通过拓宽治疗场景进一步打开市场空间。

    另外,在技术创新层面,ATTC平台成为和黄医药布局下一代疗法的核心赌注。

    作为区别于传统ADC(抗体偶联药物)的颠覆性技术,ATTC通过“抗体+靶向药物”偶联替代传统“抗体+细胞毒素”模式,可显著降低血液毒性、肝毒性等副作用,实现长期安全给药。临床前数据显示,其候选药物单次给药即展现强效抗肿瘤活性与持久缓解效果,耐受性更优。最新释放的新信号是,2025年下半年,首个ATTC候选药物将进入临床试验,被管理层视为“开启创新药研发新篇章”的关键,有望在拥挤的ADC红海市场中开辟差异化竞争优势。

    除实体瘤领域外,和黄医药在血液瘤与自免领域的管线布局逐步显现潜力,进展靠前主要有两款产品。

    一是索乐匹尼布,作为高选择性Syk抑制剂,该药针对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瞄准中国超25万潜在患者群体。其通过新一代作用机制,有望解决现有疗法应答率低、副作用明显等临床痛点。

    二是他泽司他,这款EZH2抑制剂于2025年3月在中国获批治疗滤泡性淋巴瘤,进一步丰富了在血液瘤领域的商业化产品矩阵。

    总而言之,如果对和黄医药创新力进行解析,其管线布局始终遵循“避开红海赛道、深挖未满足需求”的核心思路,在细分领域建立竞争壁垒。而国际化合作能力始终是商业化的关键,比如与武田制药、阿斯利康、信达生物等巨头的合作,加速了产品全球市场的渗透。同时,和黄医药通过出售中药资产回笼的资金与产品商业化利润,形成了充足的现金储备,为ATTC等高技术壁垒、高回报潜力的管线研发提供了一定保障,支撑其在创新药领域的长期投入与突破。

    四、何时迎来“预期拐点”?

    不过情况也没那么乐观,矛盾已经很明显了。明明是一家风险较低的公司,但似乎不太受资本市场待见。

    一面是硬核基本面。

    从表面看,和黄手握三张王牌:一是呋喹替尼登顶结直肠癌靶向药国产巅峰;二是赛沃替尼以71%市占率垄断MET突变肺癌赛道;三是索凡替尼在神经内分泌瘤蓝海持续渗透。账上趴着近百亿现金,成为港股创新药稀缺的正盈利公司。

    另一面是平淡的股价。

    市值长期徘徊在200亿港元,行业大涨时近乎垫底,行业回调时同样垫底,全年涨幅大幅跑输创新药同行。

    股价持续低迷背后,或逃不开“新预期”催化不足:现有利好已被消化,而新增长点尚未形成共识,估值逻辑陷入青黄不接的断层。

    其一,主题产品的增长天花板隐忧。

    三大核心产品均面临各自的增长挑战。比如呋喹替尼主攻结直肠癌后线治疗,美国三线市占率仅10%,需向前线适应症拓展突破瓶颈,但进展尚未形成强催化;赛沃替尼深陷非小细胞肺癌(NSCLC)靶向药红海,多款竞品密集上市,其与奥希替尼的联用策略能否成功,成为决定增长空间的关键变量;索凡替尼核心适应症为相对小众的神经内分泌瘤,长期增长高度依赖小细胞肺癌、胆管癌等新适应症的拓展进度,短期难担大旗。

    其二,联合疗法的“绑定风险”与催化断层。

    信达、阿斯利康的联用策略虽打开想象空间,却将部分命运绑定于合作方的临床进度,市场对“借力模式”的可持续性存疑。更关键的是,现有主力品种的利好(如呋喹替尼欧美放量)已被市场部分消化,而ATTC平台临床数据、赛沃替尼出海进展、重大BD合作等下一个重磅催化剂尚未出现或未获充分认可,导致估值修复缺乏明确驱动力。

    其三,再看ATTC平台,这究竟是颠覆性技术还是“画饼充饥”?

    其押注未来的ATTC平台,与传统ADC不同,ATTC以“抗体+靶向药”替代“抗体+毒素”,理论上能突破毒性瓶颈。但当多数药企扎堆ADC内卷时,尚未进入临床的ATTC更像一场豪赌,市场需要2025年下半年的临床数据来验证这张技术船票价值。

    接下来投资者关心的核心议题是,面对当前股价的麻木,和黄医药何时迎来“预期拐点”?或许需要等待一个机会。

    要么,赛沃替尼出海突破,收获一笔BD巨额定金。与阿斯利康的全球联用方案若能复制呋喹替尼武田式成功,或是一大关键;

    要么,ATTC临床数据引爆。2025年首个临床数据若证实其“毒性优化、疗效不减”的优势,技术平台溢价才能落地。

    总而言之,这家创新药老兵的困境,本质是市场对稳健基本面与创新高潜力的认知博弈。当新的催化共振出现,这场估值迷局或有望迎来拨云见日的时刻,就看接下来和黄医药的表现了。

    文章来源:E药经理人

    原文链接: http://mp.weixin.qq.com/s/YxUVi-XSZRLQ-mxF5OZjOQ

    拓展阅读:

    赛沃替尼销售数据
    【赛沃替尼】全国医院(全终端)销售额-年度趋势
    销售额(亿元)
    增长率(%)
    【赛沃替尼】全国医院(全终端)销售额-企业分析TOP10
    MAH/生产企业
    销售额(亿元)
    【赛沃替尼】全国药店零售额-年度趋势
    销售额(亿元)
    增长率(%)
    可直接点击跳转到数据库免费查看最新数据详细信息

    想要解锁更多药企信息吗?查询ag官方电子平台(原药融云)数据库(vip.kebaolexue.com/?zmt-mhwz)掌握药物基本信息、市场竞争格局、销售情况与各维度分析、药企研发进展、临床试验情况、申报审批情况、各国上市情况、最新市场动态、市场规模与前景等,以及帮助企业抉择可否投入时提供数据参考!注册立享15天免费试用!

    和黄医药*点击下方数字查看更多企业相关数据
    • 全球药物研发信息
      -
    • 中国药品审评信息
      2条
    • 中国药品批文
      -
    • 药品招投标
      23条
    • 全球临床试验
      -
    • 中国临床试验
      2条
    • 一致性评价
      -
    • 美国FDA批准药品
      -
    • 医药投融资
      -
    • 药物集中采购
      -
    • 境内外生产药品备案信息
      -
    查看更多
    *声明:本文由入驻ag官方电子平台的相关人员撰写或转载,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ag官方电子平台的立场。
    AI+生命科学全产业链智能数据平台

    收藏

    发表评论
    评论区(0
    • 暂无评论

      ag官方电子平台企业版
      50亿+条医药数据随时查
      7天免费试用
      体验产品
      摩熵数科开放平台
      十五五战略规划

      最新报告

      更多
      • 摩熵咨询医药行业观察周报(2025.07.21-2025.07.27)
        2025-07-27
        24页
      • 上海市原料药“十五五”产业发展政策分析大纲
        2025-07-24
        40页
      • 临沂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改良型新药“十五五”产业发展政策分析大纲
        2025-07-24
        98页
      • 北京市体外诊断试剂“十五五”产业发展政策分析大纲
        2025-07-24
        75页
      • 南宁市医药大数据“十五五”产业发展政策分析大纲
        2025-07-24
        63页
      专利数据服务
      添加收藏
        新建收藏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