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g官方电子平台

洞察市场格局
解锁药品研发情报

客服电话

400-9696-311
医药数据查询

ChIP-seq:遭遇挑战的传统技术,尚能饭否

CHIP
07/17
52

在探索生命奥秘的征程中,理解蛋白质如何与DNA“对话”,精准调控基因的开启与关闭,是表观遗传学研究的核心命题。自1984年染色质免疫共沉淀(Chromatin Immunoprecipitation, ChIP)技术诞生以来,这员功勋卓著的“老将”在数十年的时间里稳坐绘制蛋白质-DNA相互作用图谱的“金标准”宝座,为我们揭示转录因子结合、组蛋白修饰、染色质重塑等关键调控机制立下了汗马功劳。然而近十年来,面对愈发复杂的基因组调控网络和更高分辨率的研究需求,ChIP-seq因其固有的局限性而显得“力不从心”。“江山代有才人出”,一批旨在克服其短板、拓展疆域的革新方法应运而生,正逐步成为解析蛋白质-DNA互作图景不可或缺的“生力军”甚至“新标准”。


ChIP-seq:原理与流程

ChIP技术的核心思想是在活细胞状态下,利用化学交联剂(最常用的是甲醛)将细胞内正在发生的蛋白质-DNA相互作用固定下来,形成稳定的复合物。随后,细胞被裂解,通过超声破碎或酶切将染色质随机打断成适宜大小(通常在200-1000 bp)的片段。接下来是ChIP技术的关键——免疫共沉淀:利用针对目标蛋白(如特定的转录因子、修饰的组蛋白)的特异性抗体,从复杂的染色质片段混合物中,将与目标蛋白紧密结合的DNA片段沉淀下来。经过洗涤去除非特异性结合后,DNA被解交联释放并纯化,最终获得富集了目标蛋白结合位点的DNA片段。


ChIP获得的这些DNA片段既可以通过构建测序文库通过高通量测序(即ChIP-seq)在全基因组范围内精确定位目标蛋白的结合位置,也可以结合定量手段(如ChIP-qPCR)对特定位置的富集丰度或差异进行比较。


图: ChIP实验方法,来自CST官网


然而随着生命科学研究不断向单细胞分辨率、微量样本分析、更高信噪比以及更高通量的方向迈进,ChIP这位久经沙场的“老将”也逐渐显露出其固有的局限性:

“胃口”太大

传统ChIP-seq通常需要数百万甚至千万级别细胞作为起始材料。这对于珍贵的临床样本(如穿刺活检)、发育早期的胚胎或需要分析细胞异质性的场景来说,几乎是不可能逾越的门槛。如今在生物学研究纷纷向单细胞分辨率迈进的背景下,这一超高的样本要求和时代显得“格格不入”。

背景嘈杂

甲醛交联可能导致蛋白表位被遮蔽,影响抗体结合效率,甚至引入非特异性交联。剧烈的超声破碎过程产生的随机DNA片段,也大大增加了背景噪音,降低了检测的信噪比和灵敏度,尤其对于弱结合位点或宽结合域的蛋白,为数据分析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流程冗长

从交联破碎到免疫沉淀、解交联,再到测序文库构建和分析,整个过程步骤繁多,通常需要数天才能完成。而且超声打断和免疫沉淀的参数设置非常依赖经验,降低了实验成功率的同时限制了ChIP实验的通量。


上述挑战促使科学家们不断寻求创新与突破。近年来,一批强有力的“挑战者”技术应运而生,开始撼动ChIP的金标准地位,引领表观遗传学研究进入新的纪元。


CUT&Tag:ChIP技术的有力挑战者

在表观遗传学研究中,ChIP技术数十年来一直是检测蛋白质-DNA相互作用的金标准。然而,在2016年后,随着CUT&Run(Cleavage Under Targets & Release Using Nuclease)和CUT&Tag(Cleavage Under Targets and Tagmentation)技术的诞生,这一格局发生了松动。其中CUT&Tag技术凭借其高效、低噪的特性,正逐渐成为染色质分析的新标杆。


和ChIP技术的明显区别在于,CUT&Tag的采用"原位标记"策略,将抗体引导的Tn5转座酶直接靶向目标蛋白结合位点,在Mg²⁺存在下切割DNA并同步插入测序接头。这一策略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ChIP技术中的部分固有缺陷。其中包括:

超低起始量

即使是早期的CUT&Tag,对于细胞量的要求也远低于ChIP-seq。几百个,甚至几十个细胞也可以顺利开展实验,为稀有样本(如早期胚胎、单细胞)的研究铺平了道路。

高信噪比

CUT&Tag无需对染色质进行交联和超声操作,规避了可能发生的表位遮蔽。同时,二抗的放大作用使得CUT&Tag富集产物的背景噪音显著低于ChIP-seq。

流程高效

在Tn5酶切割染色质的同时插入了测序标签,大大方便了测序文库构建,将传统ChIP需要2-3天的流程缩短到1-2天,节约了宝贵的人力。

单细胞兼容性

CUT&Tag的标记、切割等操作都发生在细胞核内,这也意味着它易于与微流控、split-pool等单细胞技术平台整合。



图: CUT&Tag技术路线


基于上述的优势,CUT&Tag已成功应用于多种场景,如最近开发的“空间CUT&Tag”技术可定位组织切片中特定染色质标记的空间分布,同时CUT&Tag还可以脱离蛋白靶标的限制,对DNA G-四链体、R-loop等高级核酸结构的互作图谱进行绘制。以上应用是传统ChIP所难以企及的,这充分体现了CUT&Tag技术广阔的前景。


尽管优势显著,但CUT&Tag技术仍远未达到“十全十美”的境界,其依然面临着几个重大挑战,在开展CUT&Tag实验时,下面几个问题尤其值得注意:


实验注意


首先,尽管对于抗体的要求已经远低于ChIP,但是抗体质量仍然是决定CUT&Tag实验成败的最重要因素。低质量的抗体引入较高的假阳性/假阴性结果的可能,需要使用高质量抗体。


其次,由于CUT&Tag的标记和剪切操作实际是发生在活细胞中,因此需要使用新鲜或速冻样本开展实验。然而并非所有样本都满足条件,尤其对于存档样本更为不友好。


最后也是最需要引起重视的是,Tn5酶会倾向剪切开放染色质区域,因此非特异结合的抗体或未完全清洗的Tn5酶将会在非靶点区域发生切割,导致最终的结果出现假阳性。在实验体系中,我们需要高盐缓冲液抑制非特异性结合。


随着自动化与多组学整合技术的发展,CUT&Tag正推动表观遗传研究进入单细胞与空间分辨率时代。其在细胞异质性、发育生物学及临床诊断中的应用潜力,使其成为后基因组时代不可或缺的工具。尽管ChIP技术仍具价值,但CUT&Tag的高效性与灵敏度正重新定义染色质分析的黄金标准。


R-ChIP-dCas9:基于CRISPR的反向染色质免疫沉淀技术

最近有一项有趣的技术被报道,这种名为“基于CRISPR-dCas9系统的反向染色质免疫沉淀技术”(R-ChIP-dCas9)旨在精确鉴定与特定DNA区域(如基因启动子)结合的蛋白质,革新了我们对于转录调控机制的研究方式。


R-ChIP-dCas9技术的核心在于巧妙地利用了CRISPR-Cas9基因编辑系统的“导航”能力。研究人员将首先将失去了切割活性的Cas9蛋白(dCas9)融合了链霉亲和素结合纯化标签Strep-Tag II,并设计向导RNA(gRNA)精确引导dCas9-Strep复合物结合到基因组上特定的目标DNA区域(例如某个感兴趣基因的启动子)。通过瞬时转染技术将表达dCas9-Strep和gRNA的载体导入目标细胞使得gRNA-Cas9复合物在活细胞内精确结合目标DNA。


后续工作同一般ChIP实验类似,首先需要甲醛交联固定细胞,然后破碎细胞核将染色质超声打断成小片段。与普通ChIP不同的是,由于复合体已经携带了纯化标签,我们就可以利用Strep-Tag II与链霉亲和素磁珠的强亲和力将结合了目标DNA片段的dCas9-Strep复合物(及其连带结合的所有蛋白质)高效地从裂解液中纯化出来。经洗脱后,通过质谱分析即可鉴定出所有结合在该目标DNA区域的蛋白质。


图  R-ChIP–dCas9的原理


与传统的酵母单杂或依赖DNA探针的反向ChIP系统相比,基于CRISPR的R-ChIP-dCas9技术结合特异性远超传统方法。测试数据也显示,目标DNA区域的富集效率高达1000-1500倍。同时,该技术的探针-DNA结合步骤在活细胞内完成,使得其结果更接近真实生理状态。研究者成功地将该技术应用于植物(桦树),鉴定出了关键耐旱基因BpNAC090的多个潜在上游转录因子。


老将与新兵,共绘蓝图

染色质免疫共沉淀(ChIP),这员在表观遗传学疆域驰骋数十年的“老将”,以其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广泛的应用验证,奠定了我们理解蛋白质-DNA相互作用的基础。它的贡献不容置疑,至今仍在许多标准化、大样本量的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然而,科学探索的脚步永不停歇。面对单细胞、微量样本、高分辨率和高通量等新时代需求,ChIP技术显露的局限,如同一声声叩问:“尚能饭否?”而在叩问声中,以CUT&Tag为代表的高效、低噪、微量兼容技术,和以R-ChIP-dCas9为代表的精准靶向技术等“新锐力量”蓬勃兴起。它们凭借创新的原理设计,在灵敏度、分辨率、通量和应用场景上实现了显著突破,正在快速拓展染色质分析的边界,甚至重新定义“黄金标准”。


技术的迭代并非简单的取代,而是互补与升级。ChIP的深厚积淀为新技术的验证提供了参照,而新技术的锋芒则为解决传统难题开辟了新径。它们如同并肩作战的伙伴,共同推动着表观遗传学研究驶向更广阔深邃的海洋。在后基因组时代,无论是坚守经典的“老将”,还是锐意进取的“新兵”,都将继续在揭示生命调控奥秘的征途上,各展所长,共同绘制更加精细、更加动态的基因调控蓝图。而对于研究者而言,明智地选择并融合这些强大的工具,将是解锁下一个重大发现的关键钥匙。


参考文献

Kaya-Okur H S, Wu S J, Codomo C A, et al. CUT&Tag for efficient epigenomic profiling of small samples and single cells[J].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19, 10(1): 1930.

Wang Z, He Z, Liu Z, et al. A reverse chromatin immunoprecipitation technique based on the CRISPR–dCas9 system[J]. Plant Physiology, 2023, 191(3): 1505-1519.




业务咨询


更多活动详情可长按或扫描下方二维码,填写表单,我们将尽快安排专人与您联系!




精彩合集






病毒载体在神经技术的作用


病毒载体在代谢领域的作用


肿瘤载体在肿瘤研究中的应用


AAV靶向看这个就GO了


慢病毒系列


测序


病毒基础知识分享


外泌体知识宝典


生信云平台


和元生物成立于2013年,作为深耕细胞和基因治疗核心领域的高新技术企业,专注于为细胞和基因治疗的基础研究提供基因治疗载体研制、基因功能研究、药物靶点及药效研究等CRO服务;为细胞与基因治疗药物的研发提供工艺开发及测试、IND-CMC药学研究、临床样品及商业化产品的GMP生产等CDMO服务;为再生医学及抗衰领域提供细胞制备、重组蛋白/外泌体等细胞衍生物生产、细胞存储等技术服务。致力于推动细胞和基因治疗及相关健康产业的技术开发及转化应用,造福生命健康。



*版权声明:本网站所转载的文章,均来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信息。鉴于互联网的开放性和文章创作的复杂性,我们无法保证所转载的所有文章均已获得原作者的明确授权。如果您是原作者或拥有相关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删除未经授权的文章。本网站转载文章仅为方便读者查阅和了解相关信息,并不代表我们认同其观点和内容。读者应自行判断和鉴别转载文章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有效性。
AI+生命科学全产业链智能数据平台

收藏

发表评论
评论区(0
  • 暂无评论

    ag官方电子平台企业版
    50亿+条医药数据随时查
    7天免费试用
    体验产品
    摩熵数科开放平台
    十五五战略规划

    最新报告

    更多
    • 摩熵咨询医药行业观察周报(2025.08.04-2025.08.10)
      2025-08-10
      26页
    • 摩熵咨询医药行业观察周报(2025.07.28-2025.08.03)
      2025-08-03
      23页
    • 2025年7月仿制药月报
      2025-07-31
      16页
    • 2025年7月ag官方电子平台健康投融资&交易月报
      2025-07-31
      20页
    • 2025年7月全球在研新药月报
      2025-07-31
      38页
    专利数据服务
    添加收藏
      新建收藏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