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中国水稻研究所钱前院士团队成功鉴定到一个正向调控水稻籽粒大小和粒重的新基因“鲲鹏”,创制出了超大粒水稻新种质资源。这一发现为水稻高产育种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与优异的种质资源。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在《科学通报(Science Bulletin)》上。
据2023年联合国粮农组织报告,目前全球仍有约7亿人面临饥饿。为保障粮食安全,高产育种仍是现代水稻科研创新的关键领域,特别是超大粒种质资源的挖掘对于提高水稻单产有着举足轻重作用。研究人员在籼稻与粳稻中过表达新基因“鲲鹏”,均表现出籽粒粒长、粒宽及千粒重的显著提高,其中千粒重增幅更是高达30%~40%。相反,该基因敲除后,籽粒大小及千粒重显著下降,确认了“鲲鹏”在籽粒大小和粒重中的正向调控作用。有趣的是,对粒重的正调控作用仅发生在利用“鲲鹏”内源启动子对其进行过表达,而组成型启动子过表达时粒重未改变,表明“鲲鹏”对粒重的正调控作用需要其适当的动态表达,而并非持续性高表达。该研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海南省院士创新平台科研项目的资助。
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支撑乡村振兴成果入选央视总台“乡村振兴年度盛会”典型案例
《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2025—2030年)》学习贯彻落实座谈会在京召开
树立和践行大食物观——深入学习贯彻席大大总书记关于大食物观的重要论述
中国农业科学院获得农业农村部2024年度绩效考核优秀单位
*版权声明:本网站所转载的文章,均来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信息。鉴于互联网的开放性和文章创作的复杂性,我们无法保证所转载的所有文章均已获得原作者的明确授权。如果您是原作者或拥有相关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删除未经授权的文章。本网站转载文章仅为方便读者查阅和了解相关信息,并不代表我们认同其观点和内容。读者应自行判断和鉴别转载文章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有效性。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