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1日,一项关乎中药饮片管理的重大政策将落地实施:所有上市中药饮片必须标注保质期。早在这一规定颁布伊始,即引发了行业对中药饮片特殊性与西化监管模式矛盾的深刻反思。
一、政策背景与核心要求
2023年7月,国家药监局发布《中药饮片标签管理规定》,明确要求中药饮片标签需标注保质期,实施日期定为2025年8月1日。配套文件《中药饮片保质期研究确定技术指导原则(试行)》进一步提出:
保质期起算点为生产日期,而非包装日期;
标注格式可为固定期限(如“24个月”)或推算日期(如“保质期至2026.08.01”);
生产企业作为责任主体,需自主研究确定保质期并承担质量风险。
政策初衷在于规范市场、保障用药安全。中药饮片作为药品,此前长期缺乏明确的贮存期限标识,导致流通中变质风险隐性存在。然而,这一“西药式”管理逻辑是否契合中药的特殊性?答案远非简单肯定。
二、中药饮片特殊性:保质期管理的根本困境
1.质量不均一性:自然属性的不可控
与成分高度标准化的西药不同,中药饮片的质量受多重自然因素影响:
来源差异:同一品种可能源自不同基原植物(如黄芪有膜荚黄芪与蒙古黄芪之分),成分含量波动显著;
产地与采收时间:道地药材与非道地药材的有效成分差异可达数倍;春季采收的薄荷挥发油含量远高于秋季;中药材作为中药饮片的原料,采购前的贮存时间、条件千差万别;
炮制与储存:蜜炙款冬花易吸湿发黏,常规包装易受潮。
这种天然的不均一性,使得同一保质期难以适用于不同批次产品。
2.“陈化”与“稳定”:时间对中药的双面作用
部分中药饮片的保质期与传统用药经验存在冲突:
越陈越佳:陈皮、半夏等需经陈化降低燥性,陶弘景在《神农本草经集注》中明言“皆欲得陈旧者”;
成分稳定:龙齿、石膏等矿物药几乎无有机质,千年墓葬出土的辰砂仍可入药,强制标注保质期缺乏科学依据;
易变质品种:含糖、油脂的枸杞子、熟地黄在高温高湿下极易走油霉变,其保质期具有实际必要性。
“一刀切”式标注,可能扼杀陈药价值或掩盖真实风险。
三、保质期研究的现实挑战
1.企业能力与成本难以匹配
依据《指导原则》,保质期需通过稳定性试验(影响因素试验、加速试验、长期试验)结合文献与留样数据确定。但现实困境在于:
品种过多:常用饮片超600种,企业若对每个品种开展试验,单品种成本可达数万元;
批次质量差异大:同一企业不同批次饮片因原料波动,稳定性数据可能失效;
技术短板:多数企业缺乏数据追溯系统,干燥含水率控制精度不足,难以支撑科学决策。
2.包装与贮藏条件的决定性影响
中药饮片的质量受包装与贮存条件影响极大,许多饮片在30℃、RH 75%环境下,仅3个月即霉变,而在真空包装、20℃、RH 60%环境下,可储存超过1-2年。
这说明脱离具体包装和贮藏条件谈保质期毫无意义。而当前政策未强制要求标签关联包装和环境参数,可能导致消费者误解。
四、分类管理:平衡传统与现代的科学路径
1.按药性实施“三类管理”
此分类可避免资源浪费,聚焦真正高风险品种。
2.建立国家主导的共性技术平台
集中研究资源:由国家药典委牵头,对100种高用量易变质饮片(如熟地黄、瓜蒌等)统一开展稳定性试验,制定基准保质期;
共享数据池:建立饮片企业数据上报机制,通过AI分析批次差异与环境影响系数,动态修正保质期模型;
包装创新:部分品种如枸杞子、蜜款冬花等推广真空包装、双包装。
五、过渡期实施建议
针对2025年8月1日的政策节点:
1.分步执行:首年要求企业标注易变质品种保质期,其余类别给予2年研究缓冲期;
2.标签优化:强制标注贮藏条件(如“阴凉干燥≤20℃”),并提示“超出条件可能缩短保质期”;
3.监管聚焦:重点稽查中药材经营户、医疗机构药房、零售药店贮藏合规性,而非仅核查中药饮片的标签日期。
结语
中药饮片的特殊性决定了其保质期管理不能是西药模式的翻版。
•当前政策在规范市场的同时,需警惕“一刀切”对传统用药经验的消解。
•更应避免给企业套上不切实际的研究枷锁。
分类管理、国家主导、数据共享,方能在质量安全与中药特色间找到平衡点。
唯有尊重中药的自然属性与文化基因,保质期制度才能真正成为护航临床疗效的利器,而非束缚行业的锁链。
文章来源:蒲公英Ouryao
原文连接: http://mp.weixin.qq.com/s/KtO52LX1T3C2NRjF2G7KSQ
想要解锁更多疾病领域信息吗?查询ag官方电子平台(原药融云)数据库(vip.kebaolexue.com/?zmt-mhwz)掌握药物基本信息、市场竞争格局、销售情况与各维度分析、药企研发进展、临床试验情况、申报审批情况、各国上市情况、最新市场动态、市场规模与前景等,以及帮助企业抉择可否投入时提供数据参考!注册立享15天免费试用!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