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转载自 医学界肿瘤频道
前言
近年来,我国肾癌这一“沉默杀手”的发病率持续攀升[1-3]。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肾癌新发病例约7.37万例,死亡病例达2.4万例[4],疾病负担较重。然而,随着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的快速发展,晚期肾癌的治疗格局正经历着革命性的变革。本文将聚焦晚期肾癌靶免联合治疗在中国临床实践中的关键突破与应用价值。
晚期肾癌治疗模式的演变:从单靶向到靶免联合
回顾中国晚期肾癌治疗发展历程,治疗模式经历了从细胞因子治疗、靶向治疗到免疫治疗的跨越式发展。特别是自2015年以来,随着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获批用于晚期肾癌的二线治疗,单独靶向治疗的局面被彻底打破,免疫治疗以联合用药的形式成为晚期肾癌的重要治疗手段[5]。
在这一治疗模式转变的过程中,精准分层治疗理念的引入尤为关键。国际转移性肾细胞癌联合数据库(IMDC)预后模型通过综合评估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体能状态等指标,将患者分为低危、中危和高危三个层次。研究数据显示,不同风险组患者的预后存在显著差异:低危患者18个月总生存率(OS)为93%,中危为83%,而高危仅为74%[6]。这种基于循证医学的分层策略,使得患者能够得到更为精准和个性化的治疗,从而获得最佳获益。
权威指南引领:靶免联合成中高危患者一线首选
随着分层治疗理念的确立,相关研究成果不断披露,国内外权威指南对治疗方案的选择也日趋精准。基于大量临床研究数据的支持,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肾癌诊疗指南(2024版)[7]、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NCCN)指南(2025 V3)[8]和欧洲泌尿外科学会(EAU)指南(2025更新)[9]均一致推荐:对于中高危转移性肾癌患者,靶免联合方案应作为一线治疗的首选。
其中,一项重要临床研究[10]汇总了2019-2021年批准的四项IO/TKI组合一线治疗转移性肾细胞癌(mRCC)的试验数据,共纳入3098例患者(其中839例为低风险患者)。结果显示,在IMDC中高危患者中,靶免联合治疗的中位OS达到41.5个月,显著优于单靶治疗的30.6个月;无进展生存期(PFS)也显示出明显优势。
另一项真实世界研究[11]纳入930例初诊晚期肾细胞癌(RCC)患者,比较了靶免联合与双免治疗的疗效差异。结果显示,靶免联合相较双免联合可显著延长PFS和OS,这一趋势在中危患者中尤为突出。值得注意的是,考虑到国内多数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尚未获批RCC单药适应症,靶免联合方案的药物可及性更高,更具临床实用性。
中国实践:阿昔替尼联合特瑞普利单抗的突破
在众多靶免联合方案中,由中国学者主导的RENOTORCH研究[12]成果尤为亮眼。这项针对中国人群的多中心、随机、开放标签的关键Ⅲ期临床研究显示,靶免联合方案在晚期RCC(特别是中高危患者)一线治疗中展现出卓越疗效。相较于对照组,接受阿昔替尼联合特瑞普利单抗治疗的患者中位PFS从9.8个月延长至18.0个月,将近延长一倍。联合治疗组的中位OS尚未达到,但已观察到了明显的OS获益趋势,可将死亡风险降低39%。
因此,RENOTORCH研究确立了中国首个晚期肾癌一线靶免联合方案的地位。截至目前,阿昔替尼联合特瑞普利单抗仍是国内唯一*获批用于中高危晚期肾癌患者且有充分循证医学证据的靶免联合治疗方案。
当前,肾癌治疗已进入精准化、个体化时代。未来,我们也期待靶免联合在肾癌治疗中取得更多突破,为患者带来更长久的生存获益。
*截至原文发稿日(2025.7.5)


声 明
君实医学发布资料旨在满足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医学信息需求,仅作为医学和科研参考,无意向您做任何产品的推广,不作为临床用药指导。君实生物不建议以任何与您所在国家所批准的处方信息不符的方式使用本品。诊疗信息请咨询专业医生。

觉得有用,请“分享 点赞 在看”一连三键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