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国家儿童医学中心、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心胸外科陈会文主任团队在《美国心脏协会杂志》(Journal of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发表了一项重要研究成果。该研究首次证实,早期使用缬沙坦可显著延缓全肺静脉异位引流术(TAPVC)后小儿患者的获得性肺静脉狭窄(PVS)进展,并降低相关死亡率。这一发现为小儿心血管疾病的药物治疗提供了新思路,展现了“老药新用”的潜力。

肺静脉狭窄(PVS)是一种治疗难度大、预后极差的疾病,尤其在TAPVC术后患儿中更为常见。尽管手术修复了解剖异常,但PVS仍易在术后复发,导致肺动脉高压、右心衰竭甚至死亡。目前,临床缺乏有效预防或控制PVS进展的特异性药物,患儿常需反复接受介入治疗或再手术。研究团队发现,PVS的发病与肺静脉内膜异常增生密切相关,而这一过程受TGF-β信号通路调控。基于此,团队尝试将原本用于治疗高血压和心衰的缬沙坦应用于TAPVC术后患儿,以探索其延缓PVS进展的效果。
研究回顾分析了2020至2021年间104名接受TAPVC手术的患儿数据。结果显示,术后早期口服缬沙坦(1 mg/kg/天)虽未显著降低PVS的初次发生率,但显著延缓了PVS的进展,且治疗组未出现PVS相关死亡病例,而对照组中有9名患儿因PVS并发症死亡。此外,缬沙坦耐受性良好,仅一例出现轻度低血压,经减量后顺利完成治疗。
研究团队指出,缬沙坦通过抑制TGF-β通路活性,阻断了PVS发展的关键病理机制,为“早期干预、精准防治”提供了可能。这一发现不仅拓展了缬沙坦的临床应用范围,也为“药物联合手术”的多模式治疗理念提供了支持。在部分复发病例中,缬沙坦作为辅助治疗可增强再手术效果,延长无狭窄生存期,减少再次干预需求。
本研究的通讯作者为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心胸外科副研究员施国丞,第一作者为博士研究生申屠晋和主治医师张明杰等。团队呼吁未来开展更多前瞻性、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以进一步验证缬沙坦在不同人群中的疗效,并探索该药物在其他内膜增生性血管疾病中的应用潜力。
这项研究不仅为TAPVC术后PVS的治疗提供了新方案,也为“老药新用”在临床实践中的价值提供了有力例证,展现了医学研究在解决疑难问题中的创新与突破。
National Children's Medical Center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