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g官方电子平台

洞察市场格局
解锁药品研发情报

客服电话

400-9696-311
医药数据查询

创新器械获批半年增长87%,累计20+全球领先

创新医疗 创新器械
07/26
72

2014年,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发布了《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批程序(试行)》(食药监械管〔2014〕13号)。这是我国第一个专门针对创新医疗器械设置的快速审批通道,也正式揭开了我国在医疗器械领域追赶全球创新领先的序幕。


经过十多年持续发力,我国在创新医疗器械上成果斐然。根据国家药监局的统计,2025年上半年我国批准创新药43个,创新医疗器械45个,同比分别增长59%和87%。尤其创新医疗器械获批数量创下同期历史新高,进步巨大。


动脉网也对我国创新医疗器械现状进行了详细的统计分析,希望能够展示我国创新医疗器械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的全貌。


积跬步以致千里,我国创新医疗器械正在崛起


从2014年第一个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批程序开始,创新医疗器械所需的几个条件就被明确下来,分别是专利、性能和定型。尤其在性能方面,创新医疗器械需要满足产品主要工作原理或作用机理为国内首创,技术上处于国际领先水平且性能或者安全性与同类产品比较有根本性改进,并且具有显著的临床应用价值的苛刻要求。


结合该特别审批程序试运行几年的实际情况,国家药监局又在2018年12月1日正式实施更新后的《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查程序》。


新规在性能和定型要求上没有变化,但对于创新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不仅增加了审查申请时间距专利授权公告日不超过5年的要求;更要求专利需由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检索咨询中心出具检索报告,其中载明产品核心技术方案具备新颖性和创造性等更为具象化的要求。 


设立创新医疗器械审批程序最大的目的是通过加速创新医疗器械的审批速度来鼓励创新械企。按照规定,各省药品监督局需在20个工作日内完成初审;随后国家药品监督局需在40个工作日内出具审查意见,一旦通过申请进入审批程序,即可进入最短10个工作日的公示期。


今年初,国务院办公厅又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药品医疗器械监管改革促进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从支持医药研发创新的角度出发,要求进一步缩短创新药械临床试验审评审批时限,从60个工作日缩短为30个工作日。


快速审批固然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对于企业来说更为重要的是,一旦获批成为创新医疗器械,则可以为企业带来更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进而为企业寻求融资及最终上市提供便利。事实上,管理机构也一直在尽量为创新械企提供政策支持。


从2022年6月,科创板细化第五套标准,支持未盈利的创新医疗器械企业上市;到2022年9月,国家医保局又明确回应“由于创新医疗器械临床使用尚未成熟、使用量暂时难以预估,尚难以实施带量方式”;再到最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深化药品医疗器械监管改革促进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对创新医疗器械的大力支持,这些措施无一不在彰显国家从政策到行动对创新医疗器械的大力支持。


300+三类创新医疗器械已上市,约10%全球领先


正因为此,近年来我国械企申请创新医疗器械的热情日益高涨。根据公开资料显示, 2019年创新医疗器械的申请数量还只有179项,2023年已经达到466项,是2019年的2.6倍之多,创下历年之最。2024年451项的申请数量虽然略有下滑,但仍基本处于同一水平。

     

然而,创新医疗器械需要满足专利、性能和定型三大方面的条件。从申请通过进入审批程序占所有申请的比例来看,这无疑是一件很困难的事。从2019年开始,通过申请进入审批程序所占比例一度提升到27%,之后便迅速下降。最近两年,这一比例已经下降到仅有不到15%。


1.jpg

近年进入创新医疗器械审批程序产品分布(动脉网制图)


2.jpg

近年创新医疗器械申请数量、申请通过进入公示现状(动脉网制图)


也就是说,数百项申请中的大部分都无法成为创新医疗器械。创新之难可见一斑。


在申请通过进入审批程序的产品数量上,近几年倒是相当稳定,一直在接近每年70款左右的水平徘徊。不过,今年的情况发生了明显改变。截至7月2日,国家药监局发布了6次公告,共有61款产品进入审批程序,几乎相当于近年来全年的水平。如无意外,2025年进入审批程序的创新医疗器械数量有可能创下历史新高。


进入审批程序的创新医疗器械数量增长幅度如此之大,一方面是因为近年来国家对创新医疗器械支持力度的加大,另一方面恐怕也是我国医疗器械行业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提升的写照。


3.jpg

近年获批上市创新医疗器械分布情况(动脉网制图)


当然,进入审批程序只是一个阶段,产品最终仍需通过审批拿到医疗器械证方可上市。一个好消息是,近年获批上市的创新医疗器械数量屡创新高。2024年全年获批上市的产品数量已经达到65款,创下历史新高。今年这一纪录可能又将被改写——截至7月18日,已有46款创新医疗器械获批上市,全年破70应不在话下。


值得一提的是,我国创新医疗器械的性能水平也在明显提升。近年来,在获批公告的创新点描述中提到“国际首创”或“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等类似评价的国产创新医疗器械产品数量明显增多。


根据动脉网统计,在排除掉进口创新医疗器械后,从2022年开始,每年都有6~7款创新医疗器械可以达到国际先进水平。2019年迄今累计已有20多款创新医疗器械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4.jpg

近年“国际先进”创新医疗器械分布状况(动脉网制图)


5.png

近年“国际先进”创新医疗器械统计(动脉网制图)


显然,无论在数量还是质量上,我国创新医疗器械近年来都取得了明显的突破。

 

那么,创新医疗器械究竟集中在哪些类型的医疗器械呢?动脉网统计发现,从2019年至今获批上市的创新医疗器械共涉及17类医疗器械。其中,数量排名前5位的分别是有源手术器械、无源植入器械、有源植入器械、医用成像器械和软件医疗器械。


6.jpg

近年获批上市创新医疗器械器械分类前5类(动脉网制图)


尤其前两者数量遥遥领先,占获批上市产品接近半数之多,显示出近年来我国手术医疗器械技术攻关的成果。


7.jpg

近年获批上市创新医疗器械按地区分前5名(动脉网制图)


在创新医疗器械的地区分布上则呈现出高度集中的趋势,根据动脉网统计,北京、上海、江苏、广东和浙江是获批创新医疗器械企业数量排名前五的地区。由于创新医疗器械对于产业生态和研发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因此,企业所属地区高度集中在我国医疗器械行业的几大集群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地方热情高涨,二类创新医疗器械同样屡创新高


需要指出的是,国家药监局审批的创新医疗器械都属于三类医疗器械,并不能代表我国创新医疗器械的全部。


医疗器械按照分类分级原则进行管理,这在《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中早已明确:二类医疗器械由省级药监部门负责审批,风险性更大的三级医疗器械则由国家药监部门负责审批。


在创新医疗器械管理上同样遵循相应的模式。2014年发布的《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批程序(试行)》规定,创新医疗器械申请首先会进行分类界定,若申请的创新医疗器械被界定为第二类或第一类医疗器械,应由相应的省级或者设区市级监管部门参照该程序进行后续工作和审评审批。


按照这一规定,各省级药监部门也参照国家局的创新医疗器械程序制定相应的更符合当地实际状况的创新医疗器械审批程序。2018年12月之后,各地又参照修订后的《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查程序》对各自的二类创新医疗器械审批程序陆续进行了修订,对于创新同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8.jpg

历年进入各省二类创新医疗器械审批程序数量(动脉网制图)

 

虽然要求更为严格,但各省监管的二类创新医疗器械进展也相当迅速。根据高端器械院数据,截至7月7日,进入各省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批程序的产品累计已有532款之多。从分布时间来看,逐年增加的趋势十分明显,2023年和2024年进入二类创新医疗器械审批程序的数量距离破百都仅有一步之遥。


2025年上半年(7月7日),各省累计已有55款二类创新医疗器械进入各地审批程序,虽然目前不敢断言可以创造新纪录,但至少全年也可以维持去年的水平。


9.jpg

历年获批上市二类创新医疗器械数量(动脉网制图)


不单是进入审批程序,各省获批上市的二类创新医疗器械数量相比往年也有大幅提升。2024年各省共有78款二类创新医疗器械获批上市,相较2023年大幅增长了62.5%之多。延续这一喜人趋势,今年上半年(截至7月22日)各省已有38款二类创新医疗器械获批。


10.jpg

历年进入二类创新医疗器械审批程序数量按地区分(动脉网制图)


11.jpg

历年获批上市二类创新医疗器械数量按地区分(动脉网制图)


按地区来看,浙江、广东、北京、江苏和山东进入二类创新医疗器械审批程序的产品数量是最多的。此外,在最终获批上市的二类创新医疗器械数量上,排名前五的省份分别是浙江、北京、湖南、山东和广东,与进入审批程序最多的地区略有区别。


一方面,这些地区的械企具有较强的创新力;另一方面,这显然也说明了这些地区对于创新医疗器械的支持力度。


不过,需要指出的是,医疗器械产业水平发展较高的地区已形成一些龙头企业集聚,除非其主要业务集中于二类医疗器械所属的中低风险产品,这些有相当规模的企业普遍来说更愿意,也有充足的资源去挑战更能体现技术水平的三类创新医疗器械。相对而言,二类创新医疗器械对于中小规模企业更具吸引力。


另一方面,各地监管的严格程度也会对二类创新医疗器械审批有一定影响。三类创新医疗器械由国家药监局统一审批,标准统一。二类创新医疗器械则由各省局根据各地具体的实施细则进行审批,基于主观因素(当地推动医疗器械产业发展的要求)和客观因素(审批人员技术水平及能力)的影响,各地严格程度不可能完全一致。以创新医疗器械明确要求的证明产品创新性的资料为例,有的地区要求非常细致,有的地区则较为宽泛。


当然,从另一个角度而言,这确实也说明了当地对创新医疗器械的支持倾向。


12.jpg

历年获批上市二类创新医疗器械数量前5分类(动脉网制图)


在器械分类上,由于二类医疗器械与三类医疗器械在风险性上有较大差异,因此,目前获批上市的二类创新医疗器械集中的分类与三类医疗器械的分类也有明显区别。数量最多的分别是体外诊断试剂、临床检验器械、医用诊查和监护器械、医用成像器械以及注输、护理和防护器械。


写在最后


医疗器械是世界上发展比较快,也是对经济推动较大的产业之一。发达国家医疗器械产业占GDP总值的10%左右,美国达到了15%。与之相比,我国仍然有一定差距。这也说明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在未来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但在绝对总量上,我国医疗器械行业表现并不差。2023年我国医疗器械整体行业营业收入达1.31万亿元,2014-2023年的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0%,显著高于医药工业整体增速,产业规模稳居全球第二。


也正因为此,我们认为创新才是我国医疗器械行业追赶国际先进水平的唯一出路。


经过多年重视,我国在创新医疗器械上持续发力,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随着国家对创新医疗器械重视程度的有增无减,以及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和大数据等领域的结合,相信我国医疗器械行业的创新之路将会越走越宽,将会有越来越多处于全球先进水平的创新医疗器械问世。动脉网也将会持续保持对这一领域的关注。

*版权声明:本网站所转载的文章,均来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信息。鉴于互联网的开放性和文章创作的复杂性,我们无法保证所转载的所有文章均已获得原作者的明确授权。如果您是原作者或拥有相关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删除未经授权的文章。本网站转载文章仅为方便读者查阅和了解相关信息,并不代表我们认同其观点和内容。读者应自行判断和鉴别转载文章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有效性。
AI+生命科学全产业链智能数据平台

收藏

发表评论
评论区(0
  • 暂无评论

    ag官方电子平台企业版
    50亿+条医药数据随时查
    7天免费试用
    体验产品
    摩熵数科开放平台
    十五五战略规划

    最新报告

    更多
    • 摩熵咨询医药行业观察周报(2025.07.21-2025.07.27)
      2025-07-27
      24页
    • 上海市原料药“十五五”产业发展政策分析大纲
      2025-07-24
      40页
    • 临沂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改良型新药“十五五”产业发展政策分析大纲
      2025-07-24
      98页
    • 北京市体外诊断试剂“十五五”产业发展政策分析大纲
      2025-07-24
      75页
    • 南宁市医药大数据“十五五”产业发展政策分析大纲
      2025-07-24
      63页
    专利数据服务
    添加收藏
      新建收藏夹
      取消
      确认